初一历史材料题

初一历史材料题

ID:40788214

大小:4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07

初一历史材料题_第1页
初一历史材料题_第2页
初一历史材料题_第3页
初一历史材料题_第4页
初一历史材料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一历史材料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一历史材料题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1)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春秋时期(2)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3)管仲“相”桓公的结果?通过管仲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

2、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7(1)文中“卫鞅”指的是谁?卫鞅代表新兴什么阶级的利益?“孝公”指哪国国君?“卫鞅”指的是商鞅;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孝公”是秦国国君(2)材料一反映了卫鞅什么主张?从这一主张可以看出他属于什么学派

3、?变法的主张;属于法家学派(3)卫鞅掀起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开始的时间是哪一年?为什么要掀起这场运动?这场运动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掀起了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目的是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国富兵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4)材料二中的“宗室贵戚多怨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商鞅的哪项措施打击了宗室贵戚的利益?因为商鞅变法触犯了贵族的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5)商

4、鞅变法中哪项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6)商鞅变法中哪项措施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7)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富国强兵”这一变法目的的措施是什么?7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8)商鞅最后被处死,那么他的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说明理由?成功。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

5、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9)材料三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说明变法成功:“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变法措施符合百姓的利益和地主阶级的要求;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敢于同守旧贵族斗争(10)商鞅变法对我们的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卫鞅曰:

6、“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7                                    ──李白材料三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材料四:“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一次致命的打击。”材料五:“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

7、同文字。”(1)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是什么意思?哪一年完成“扫六合”?/“诸侯尽西来”是哪一年?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朝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嬴政;灭六国,完成统一;公元前221年(2)材料三反映了秦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郡县制(3)材料四中的“致命打击”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焚书坑儒”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4)材料四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么历史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5)材料五体现了巩固统

8、一的什么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74、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材料二 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材料三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材料一反映了秦朝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