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个体的成长环境

网络社会个体的成长环境

ID:40781848

大小:272.00 KB

页数:55页

时间:2019-08-07

网络社会个体的成长环境_第1页
网络社会个体的成长环境_第2页
网络社会个体的成长环境_第3页
网络社会个体的成长环境_第4页
网络社会个体的成长环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社会个体的成长环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网络社会个体的成长环境 及其教育对策报告人:马和民提要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世界,也产生了新的教育问题我们有了更多的知识,但失却了思想我们有了新的环境,但如何达成更有效的教育?第一个两难:信息技术带来教育新问题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早就预言:全部的技术是一大框架,使人沦陷于其中,而技术提供的力量总有一天会超过人类所能理解和控制的范围。例如:手表的发明导致悠闲生活的消失例如:汽车带来了快捷也导致新的交通问题两种文化的冲突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冲突正在全方位展开,导致传统文化经验的不断失落例如:当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这是新文化的胜利,却是传统文学艺术的不幸。今天的网

2、络文化更加快了传统文化经验失落的步伐,这一速度甚至超过了心灵成长的速度。例如:很少再有墨宝、草稿等新的社会问题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它有利与不利的两面。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新的社会和教育问题。例如:“电脑屏幕综合症”、“网上色情”、“信息污染”、“文化的融合与侵略”、“国家与社会的安全”、“数字化公平”等。知识权威的变化网络社会突出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一个信息平等的社会。传统社会是一个知识分层社会,网络社会突显了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与平等。由此带来的是知识权威发生颠倒。在网络时代,人类学习和掌握电脑的能力与年龄成反比,从而也就意味着人们掌握知识、信息的能力也可能与年龄成反比。

3、过去时代依靠经验累积、阅历丰富的传统知识权威,在网络时代已经受到了冲击。最具挑战性的是“信用问题”我们如何能够相信我们所接受的信息?过去人们对事物的态度——“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你看到的,信一半,你听到的,全不信。信息时代对事物的态度——不管是你看到听到的,全不信。“眼见耳听皆为虚”。例如,学术研究方面,今天各种文本可以不断被人重新编排,那么,它们到底是谁的著作?例如,音乐方面,现在一种被称为“抽样”的技术,可以调配、合成多种乐曲。例如,视觉艺术方面,“数字技术业已颠覆了照片证据的确定性”。1994年《科学美国人》杂志的封面是MarilynMenroeandAlbrahamL

4、incoln热情拥抱的照片。给我们带来“虚拟现实”的技术,同样也可以是“天衣无缝的骗局”的源头。我们怎么能够一面教育学生相信要与他人真诚交往,诚以待人,发展真诚交往的能力,一面又要教育他们学会怀疑和分辨呢?可能的结论信息技术不仅在教育领域带来了技术层面的各种变革,而且更重要的是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环境等全方位的变革空间。第二个两难:知识与思想的矛盾我们拥有浩如烟海的信息和知识,我们却经常在信息世界迷路我们正在被信息牵引着走创造性如何得到鼓励和保证?怎样认识这样一个新世界?1、我们在信息世界经常迷路事例一:1997年美国某大学的一则征友广告:寻找男友,惟“吸毒

5、者、赌徒和电脑爱好者不在考虑之例”。为什么?答案是:电脑爱好者会对电脑上瘾而忘了别人。今天,“电脑瘾君子”和“网络瘾君子”们数量非常庞大。信息高速公路,成了网上冲浪我们要追问的是:为何会上瘾。寻找就是一切,但我们找到了什么?在检索资料时,网络检索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但同时会出现大量的随机信息。结果是:寻找变成了无目的的漫游,时间就在这一过程中消失了。而主题检索的任务常常不能完成。更严重的是:它构成了一种使人着迷、引人入胜的网络生活新方式。但我们找到了什么?2、我们正在被信息牵引着走我们常常并非主动地寻找,而是被信息牵引着走。信息世界至少有两条法则:第一是信息不对称法则人脑敌不过

6、电脑:人脑与网络之间的信息容量差别太大结果只有一个:大量信息单向地从电脑流向大脑。人们原来的信息依赖关系就变成了“网络依附关系”:无论你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都会有大量的信息等待着你。人脑,由此就被信息推动着旋转,不需要思考。我们还来不及记住这些信息,又有了新的信息,我们无法思考和消化它们。第二条法则:适度交换法则适度的信息交换可以丰富人的知识,一旦超越,那就没有交换只有接受了。人脑变成了不会思考的承载器,人们只有上网才感到充实。3、创造性如何得到鼓励和保证?信息时代,当信息和媒体难以区分,也就越来越难以控制两者。今天,几乎所有的知识、信息、思想都可以变成由电脑解读的、可以传送的

7、形式,技术正在把我们推向一个全球网络,这样的网络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全球信息的永不枯竭的“集散地”。结果是创造性、思想和智慧正在逐渐退却。4、怎样认识这样一个新世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帮助学生了解“信息超载”(informationoverload)的世界。过去的教育要求——要把有用的知识装进头脑,因而要寻找各种学习机会。现在的教育要求——要选择性获得知识,要获得融会贯通(综合的知识观、生活观)的能力,因而要学会选择知识,关键是怎样让人选择。可能的结论对于教育而言,信息技术也许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