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浅析我国公共危机传播模式转变(组图)

[学子论文]浅析我国公共危机传播模式转变(组图)

ID:40756627

大小:87.5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7

[学子论文]浅析我国公共危机传播模式转变(组图)_第1页
[学子论文]浅析我国公共危机传播模式转变(组图)_第2页
[学子论文]浅析我国公共危机传播模式转变(组图)_第3页
[学子论文]浅析我国公共危机传播模式转变(组图)_第4页
资源描述:

《[学子论文]浅析我国公共危机传播模式转变(组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学子论文]浅析我国公共危机传播模式转变(组图)2012年02月15日14:20【摘要】  公共危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信息传播过程,本文将政府、媒体、公众作为传播的三要素主体,试图分析在公共危机日益频发的风险社会语境下,这三者构成的传播模式是否有变化,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研究认为:我国公共危机传播逐渐从单向线性传播转向双向对称传播,而这正是公共危机传播未来发展的良性走向。  【关键词】公共危机;信息传播;单向线性传播;双向对称传播  进入转型社会,公共危机事件日益频发。“非典”、“哈尔滨水污染”、“瓮安事件”

2、、“汶川大地震”等都对社会构成极大威胁。仅从群体性事件来说,据“《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披露,从1993年到2005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已由1万起增加到8.7万起,参与人数也由73万增加到数百万”[1],公共危机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信息传播在应对公共危机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危机管理的重要策略。本文拟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出发,将公共危机传播看成是一个动态的信息传播过程,以政府、媒体、公众为传播三要素主体,探讨三者构筑起的传播模式在公共危机日益频发的风险社会语境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促成变化的具体因素是什么

3、,公共危机传播未来良性走向如何?  一、公共危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信息传播过程  作为理论概念的公共危机,哈贝马斯给出了形而上的分析,认为公共危机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要素:“一是社会系统的目标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超出了其容许的极限;而是社会系统无法自助消化其面临的问题;三是社会的组织原则遭到破坏。”[2]学者任生德则将其具体概括为:“凡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对公共安全(包括事关大量民众财产和生命等)和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秩序(局部或全部的社会稳定及经济稳定、政治稳定)等构成严重威胁的突发事件或者较长期的危险状态都属于公共

4、利益危机,称之为公共危机。”[3]取两者折中,学者唐英等认为:“公共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产生严重威胁,严重影响公共利益和公众心理,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迅速做出应对以最大限度降低或消除其危害的公共性事件。”[4]学界对公共危机定义大多与此类似。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几个重要点:一,公共危机会对社会系统形成严重威胁,需要进行危机管理。二,管理的难点是什么?难点在公众心理。公共危机中公众心理重要且难以把控,这就使得信息传播在稳定公共心理上显得更为必要。三,危机

5、管理中,有哪些重要的参与因子?公共危机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通常是政府)和社会共同应对,结合信息传播可将“社会”分解为“媒体和公众”两个重要因子,也即形成了传播中的政府、媒体、公众三重因子。  公共危机可以通过政府、媒体、公众三因子参与的信息传播进行管理。那么,这种传播过程是单向静止的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危机传播的理论研究取向则大致有三种:一是管理取向,聚焦于危机传播中的传者环节,探讨危机管理过程、体系、机制等问题;一是修辞取向,重点研究危机传播中的“信息取向”,关注传播渠道和信息的流动,强调危机发生后组织的形象管

6、理和辩护策略;三是批判取向,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出发,不再把危机传播是为一个线性的信息传递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话语冲突和调和过程。关注把危机当做“机遇”,旨在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共识,从而建立起一个更有利于组织发展的传播机制和舆论环境。[5]  从批判研究取向来看,危机传播应是一个动态的信息传播过程。对于公共危机传播来看,则是聚焦在“政府、媒体、公众”三者间的动态信息传播过程。  二、全能政治下公共危机单向线性传播模式  回观我国公共危机传播发展历程,学者吴廷俊提出1978年前的危机传播“表现为"零传播"或者"不传播"

7、,1978至2003年,则呈现出"非自觉的间或传播"。”[6]公共危机传播模式呈现出单向线性传播,如下图:  这种传播模式非常单一,面对公共危机时,政府作为唯一的信息发布者,通过“传声筒”性质的媒体发布给公众。媒体基本“失声”,公众完全被动。而国家对于天灾人祸等危机事件的处理,往往是“要么封锁消息,不予报道;要么只讲抢险救灾的英雄事迹,而有关灾祸本身的的情况,如损失、责任、处理等,一概回避。”[7]这一点,从对唐山大地震的处理上可见一斑。  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发生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人民日报》隔天

8、采用新华社统稿,标题为:《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 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正文中对地震灾情的详细情况仅用“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轻轻带过,报道重点在人与灾难作斗争上。直至1979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来自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的新闻,才透露唐山地震的具体灾情和死亡人数。这一时期,政府是信息完全掌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