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730245
大小:38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06
《09届高三中近现史单元思维能力测试(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09届高三中近现史单元思维能力测试(二)第二单元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李鸿章说:“自秦政变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这表明李鸿章主张( )A.改变传统的守旧思想B.学习西方的变法图强C.为人臣必须取悦龙颜D.坚持中国的守法
2、传统2.1874年,某官员在奏疏中说:“夫日本,东洋一小国耳。新习西洋兵法,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籍端发难……若在因循汇沓,而不亟求整顿,一旦变生,更形棘手”为此他主张A.创办军事工业B.创办民用工业C.向日本派遣留学生D.创办近代海军,巩固海防3.下图是中华民国为纪念轮船招商局七十五周年发行的邮票。从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A.轮船招商局已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是实践了“实业救国”思想C.轮船招商局属于官办民用企业D.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自强”的代表企业4.19世纪60、70年代,中国
3、人长期信奉的“天圆地方”的地理观被彻底否定,人们终于认识到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B.“天朝上国”观念的破灭C.洋务运动的推动D.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5.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
4、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6.史载:在江南制造总局,“工匠不会随意去留”,“作家徒按日点工给价”。对以上材料的理解表述不当的是( )A.工人不是自由劳动力 B.工匠所受剥削带有某些资本主义性质C.存在雇佣劳动D.完全维持旧的封建生产关系7.“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最进步的思想。”(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常胜军”首脑戈登语)这里的“最进步的思想”的正确理解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抵御外来侵略B.改革封建制度,实行
5、君主立宪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D.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清朝统治8.“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更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体现在A.魏源的《海国图志》B.张之洞的《劝学篇》C.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D.陈独秀的《敬告青年》9.19世纪40年代,珠江口外英国战船的隆隆炮声不仅惊醒了大清帝国的天朝迷梦,而且将中国拖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社会经济开始转型。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最早出现的近代经济要素是A.自给自足自
6、然经济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C.洋务派的官僚经济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0.“‘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C.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11.右面是反映我国近代一种经济形态政治倾向的漫画。造成该经济形态这种政治倾向的根本原因在于
7、A.深受双重压迫,因此具有反抗压迫的革命性B.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依赖的一面C.这种经济形态发展阻力大,力量弱小D.由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12.谭嗣同在1896年作诗痛吟:“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与以下哪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A.火烧圆明园B.《马关条约》签订C.列强瓜分中国D.南京大屠杀13.山西太原县清代举人刘大鹏(1857—1943年)所著的《退想斋日记》记载:“倭夷入寇,我军征剿不力,望风溃退,爵相一意立和
8、。”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14.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①甲午海战②《马关条约》的签订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④百日维新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5.“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吾台民……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这篇檄文应当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