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713057
大小:17.5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6
《2017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练习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7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练习一1.旅鼠啃食植物,其数量增长。植物遭破坏后,会引起旅鼠外迁或因饥饿而死亡及遭到捕食。旅鼠的减少,使植物量增多,这为存活的旅鼠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旅鼠的数量又逐渐增长。旅鼠的这种增长现象是()A.指数增长B.季节性增长 C.周期增长 D.逻辑斯谛增长 答案:C 2.群落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可见标志是() A.生态位 B.群落水平结构 C.群落垂直结构 D.群落外貌 答案:D 3.在青草一蚱蜢一青蛙一蛇一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上,猫头鹰的体重每增加1kg,理论上至多需青草() A.500kg B.1000kg C
2、.5000kg D.10000kg 答案:D 4.生态学巩固时期,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主要是指() A.生态学概念的提出 B.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 C.生态学的广泛应用 D.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渗透交叉 答案:D 5.根据地球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划分为() A.区域环境和生态环境 B.区域环境和自然环境 C.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 D.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答案:D 6.下列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A.鸟与树 B.青蛙与水稻 C.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 D.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答案:D 7.r对策生物种群容易发生() A.种群平
3、衡 B.种群爆发 C.种群衰退 D.生态入侵 答案:B 8.关于生物群落的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 C.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 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 答案:A 9.饶基耶尔频度定律表明() A.属于低级频度的种类通常较多 B.频度越高的种的数目越高 C.频度越高的种的数目越低 D.低频度种的数目较高频度种的数目少 答案:A 10.动物对冷环境的适应最直接的方式是() A.减少体内能源物质
4、的消耗 B.主动地避开低温环境,进行迁移 C.降低体温和各种代谢反应进行冬眠 D.增加脂肪,减少热量的散失和增加体内产生的热量答案:D1.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2.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 3.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4.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5.同化效率:指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的能量比例。 6.生产效率: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量的百
5、分比。 7.生态效率(林德曼效率):N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占N+1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之比。 8.同资源种团: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9.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10.生物量: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1.陆地生物群落具有_经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和_垂直地带性_的分布规律。 2.假定计算银杏比叶面积的值为138.0,则其单位为_cm2/g_。 3.
6、群落调查常见的方法有_样方法、点-象限法_和_样线接触法_等。 4.自然保护区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生态岛",因此,生物地理学理论对保护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5.生物群落的结构分为_垂直_和_水平_两个方面。 6.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是__植物繁殖体的迁移与散布_。 7.旱生演替系列的先锋群落是__地衣群落____。 8.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在它的__成层性____。 9.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表现在它的__镶嵌性____。 10.单元顶极学说中的“顶极”是指气候顶极。1.生物表现出相同外部形态结构适应特征是长期生活在同一生境的结果。(×) 2.生物群
7、落是同种生物个体的组合。(×) 3.高位芽植物是植物划分生长型的术语。(×) 4.乔木是表示植物生活型的术语。(×) 5.生物群落是生物偶然的组合。(×) 6.生物群落最终的演替系列称先锋群落。(×) 7.手持气象站是测定群落内光照强度的一种仪器。(×) 8.便携式照度计是测定群落内光照强度的一种仪器。(√) 9.群落命名的依据是生活型。(×) 10.群落内植物和动物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第1题单元顶极学说中的“顶极”是指( ) A.气候顶极B.偏途顶极C.地形顶极D.土壤顶极 答案:A 第2题与植物对矿物质离子的吸收有关的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