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669966
大小:1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5
《372例育龄妇女死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372例育龄妇女死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对津南区2001~2005年间372例育龄妇女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2例育龄妇女死亡中,随着年龄增长,死亡人数比例升高;死亡原因第1位是心脑血管疾病,其次是恶性肿瘤,第3位是意外死亡。结论: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加强育龄妇女的自我保健能力并定期查体;重视心理素质和交通安全,并提供普查服务等,对降低育龄妇女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育龄妇女;死因分析;死亡率15~49岁妇女的死亡情况是反映妇女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妇女的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卫生水平[1]。
2、为了解我区育龄妇女的死亡原因及规律,提高妇女保健水平及预期寿命,降低死亡率,本文对2001年~2005年期间,15岁~49岁372例育龄妇女死亡者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全区范围内2001~2005年度死亡的15~49岁育龄妇女372例。1.2方法:区妇幼保健院统一设计登记表,下发给各乡镇卫生院的妇幼人员,在居委会或妇联抄录当年育龄妇女死亡名单,根据死亡人数详细登记后汇总,并与各乡镇公安部门进行核对,核实死亡的育龄妇女是否为孕产妇,以年报表形式上报区妇幼保健科,负责妇女保健工作的医师每年与防病站档案管理科进行核对,发现漏报或错误及时纠正,做到正确无误
3、。2结果2001~2005年全区育龄妇女死亡372人。随着年龄增长,死亡人数比例升高;41~49岁死亡人数最多,为182人,占育龄妇女死亡的48.92%;育龄妇女死亡原因顺位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2.1育龄妇女死亡年龄分析:见表1。表12001~2005年育龄妇女死亡年龄分析2.2育龄妇女死因构成与顺位:心脑血管疾病114例(30.65%),恶性肿瘤110例(29.57%),意外69例(18.55%),泌尿系统疾病31例(8.33%),呼吸系统疾病15例(4.03%),胶原系统疾病10例(2.69%),消化系统疾病5例(1.34%),内分泌系统疾病4例(1
4、.08%),精神病3例(0.8%),其他11例(2.96%)。2.3育龄妇女意外死亡原因构成与顺位:车祸28例(40.58%),自杀13例(18.84%),中毒11例(15.94%),溺水8例(11.59%),他杀6例(8.70%),触电3例(4.35%)。3讨论3.1死亡年龄:2001~2005年间育龄妇女死亡共372人,41~49岁年龄组比例最大,占同年育龄妇女死亡人数的48.92%,可见近半数的育龄妇女在41~49岁之间死亡。因为此年龄正值更年前期或更年期,抵抗力及免疫力低下,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内分泌平衡紊乱,各器官出现一系列的老化导致功能衰退,易引起高血压、冠心病
5、、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尿毒症、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因此要积极开展更年期的保健工作,宣传更年期保健知识,使妇女多了解此阶段的生理、心理变化并加以防治,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减少育龄妇女的死亡。3.2死因:从372例育龄妇女死亡的原因分析,第1位是心脑血管疾病114例(30.65%);第2位是恶性肿瘤110例(29.57%);第3位是意外死亡69例(18.55%)。心脑血管疾病以往多为老年人常见病,随着社会生活变化和节奏的加快,中青年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大,且无规律,烟酒过度,身心处于疲惫状态,情绪、心理过度应激为诱发因素,易发生心脑血管病。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是唯一途径。因
6、此,应从根本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注意保持愉快的情绪,生活有规律,改善饮食结构,提倡戒烟戒酒,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以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近几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有上升趋势,这与环境污染、工作及生活压力大、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因此应对育龄妇女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她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意外死亡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损失,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意外死亡中以车祸和自杀为主,由此造成的非正常死亡已是导致育龄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引起
7、有关部门的重视。2001~2005年育龄妇女死因由车祸造成的28人,占意外死亡的40.58%,交通事故的高发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及违反交通规则有关。应改善交通状况,加强管理,提高全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率。2001~2005年育龄妇女死亡中自杀死亡13例,占意外死亡的18.84%。育龄妇女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承担更多的家庭社会责任,工作、生活压力大,容易引发矛盾冲突,需要社会与家庭给予她们更多的关爱,减少和疏导其心理压力,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和各种应激事件,减少不必要的死亡。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