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620070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05
《力的合成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力的合成》说课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力的合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学习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
2、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将从三方面说明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
3、.培养学生的等效思想。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3、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高中物理中有10个物理量是矢量,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工具,因此也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能接受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这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重要手段,
4、因此本节课选择以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 学法:学生以实验为载体,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共有六个步骤,首先是‘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由书上两个小孩提水和一个大人提水产生相同的效果的漫画,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和教学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来解决问题的例子,加深对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通过设问:在提水的例子中大人用的力与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引出下一个环节: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由三部分组成。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
5、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可能会有学生猜想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等。为打破学生对‘合成就是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时教师适时的进行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拉钩码,模拟大人、小孩提水桶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合力与分力不是简单的代数和的关系,似乎还和夹角有关,如何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如何进行实验?学生面对器材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 此时教师首先演示互相垂直的两力的合成,为学生的探究作铺垫。然后让学生讨论 A实验的目的是什么B怎样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 C力的大小怎样知道D力的方
6、向怎样确定 对四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印象开始清晰起来。 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记录角度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等。教师巡视解惑。 实验完成,整理好仪器。进入下一个环节 活动三: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探究之后,请每一组同学在白纸上作出分力和合力的图示,以分力为邻边做出平行四边形,画出分力所夹的对角线,看看合力与对角线是否重合,汇报结果,教师补充总结。得出结论:(1)平行四边形定则(播放动画)加深理解 说明(2)矢量的普遍适用性 教学第四环节例题分析强化主题 1、例题: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
7、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作图,得出合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图习惯 2、阅读课本63页两图,强调: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五)、精练反馈,巩固升华 (1)两个力互成30°角,大小分别为90N和120N,用作图法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两个共点力的大小都是60N,两力间的夹角为120°,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3)两个共点力,当它们同方向时其合力大小为7N,当它们反方向时其合力的大小为1
8、N,问当它们互相垂直时其合力的大小是多少牛? 对于前三个练习鼓励学生用作图法和三角形知识两种方法求解 (4)如果两个分力F1、F2,他们的夹角不定,求其合力的范围。(用作图法) 同学们用作图法得到: Fmax=F1+F2(两力夹角为0°) Fmin=F1-F2(两力夹角为18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