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理论视角下的阳光德育实践研究

共情理论视角下的阳光德育实践研究

ID:40615763

大小:22.7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5

共情理论视角下的阳光德育实践研究_第1页
共情理论视角下的阳光德育实践研究_第2页
共情理论视角下的阳光德育实践研究_第3页
共情理论视角下的阳光德育实践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共情理论视角下的阳光德育实践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共情理论视角下的阳光德育实践研究蔡健辉  【摘要】本文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共情,运用其提倡的儿童观及德育观,围绕学校“阳光德育”的具体目标和实际需求,将“同情地理解”、“宽容与支持”、“协助学生克服困难”等技巧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顺利地转化了学生的不良行为,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共情理论;阳光德育;学生工作  “共情”本来是属于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概念,随着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学校日

2、常德育活动中,“共情”一词也逐渐被学校德育工作者所熟知。共情理论包含了系统的儿童观、咨询理论和具体的工作实务,对解决德育工作中儿童行为不良等问题有巨大的启发意义。笔者拟结合学校德育案例,介绍共情理论在阳光德育实践中的运用及实效。  一、共情理论与学校德育  1.共情理论的缘起  “共情”(empathy)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源自精神分析学派提出的观点,认为“共情”是使他人能突破心理防御机制,从而安全地、舒适地表达心迹。在心理咨询领域,“共情”指咨询师感受、体验、分享咨询者情绪的能力,当咨询者在诉说自己的情绪、经历时,咨询师以一种不

3、带偏见的状态进行倾听,不对咨询者做出批评或指责,与咨询者一同分析其困难的来源,共同面对问题,以便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完善,“共情”这一概念开始引入到学校社会工作实践领域。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适应情况,美国设立专职于家庭会晤工作的学校社工。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家庭与儿童的不良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的离异、酗酒、不和睦等因素是导致学生在学校出现学业不适等问题的主要诱因。从此,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种基于共情理论视角的全新德育观,并逐步替代传统的道义主义德育观。  2.共情理论对学校德育观的影响  传统的

4、道义主义德育观认为,存在一种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示范,教师的工作是引导儿童向这些道德标杆学习,侧重于表彰言行符合道德规则的儿童、责令举止不合格的儿童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基于共情理论视角的德育观则认为,儿童在学校显现出来的负向行为(如孤僻、暴力、破坏课堂等)并非品德品行败坏的表现,教师不应因此而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因为儿童本身也可能是负向行为的受害者,这些孩子其实更加需要教师的谅解与帮助。这两种德育观有本质的区别,前者认为儿童是负向行为的实施者,教师的作用是督促儿童改变自身的行为;后者认为儿童本身是负向行为的受害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帮

5、助“受害者”面对和解决困难。  共情理论的出现,影响了教师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教育工作者对“问题儿童”认知的发生了改变,学校的德育宗旨与方式也随之悄然变化。由于社会工作领域所倡导的“助人自助”理念开始被学校德育工作吸纳,学校德育更倾向于把具有负向行为的学生当作“受害者”,理解这些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缘由,帮助他们找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负面诱因,耐心地协助和支持他们走出困境。  二、共情理论的主要内容  “共情”(empathy)也被翻译为“同理心”、“共感”等,具有同情、怜悯的含义,也指代平等的、不带偏见的“理解”(understand)

6、。于学校德育工作中,共情理论视角下包含了具体的儿童观、工作要领和操作实务。  1.共情理论主张的儿童观【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  一方面,儿童自身的品性是正向的,爱、尊重、善良、宽容、悦纳等本应是认知世界的最初体验,如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品行偏差,极有可能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的负面影响所致。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应以一种“共情”的心理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另一方面,好奇心是驱使儿童

7、学习的内在动力,人生之初对世界充满好奇,学生在学业适应上产生障碍也许是生活遭遇困难所致,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以共情的态度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人之所以成长为品格高尚的人,是因为他在成长过程中顺利跨越阻碍自身人格发展的困难,教育工作者应始终相信学生的天性是善良的,以真诚的态度帮助学生改善不良行为。  2.共情理论延伸的德育工作要领  基于共情理论视角的德育观认为,解决儿童的德育困境属于心理疏导范畴,而非仅是一种道德教化行为。教师若以“道德化身”这一身份对学生的品行进行批评和指责,实际上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缺乏共情基础的德育容易诱发儿童产生心理防御机

8、制、使师生走向对立。教师需通过“共情”对学生的处境感同身受,理解学生出现行为偏差的原因,才能使他们解除心理防御,与教师建立信任关系。  3.共情理论倡导的实践操作实务  具体到学校的德育情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