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612530
大小:2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05
《八刚辩证200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八刚辩证2007-05-2219:41八纲辨证(转贴)阴阳 阴证证治 阳证证治 辨阴虚和阳虚证治 辨亡阴亡阳证治表里 表证证治 里证证治 半表半里证治 辨表里的寒热证 辨表里的虚实证 辨表里同病证 辨表里出入在诊断上的意义寒热 寒证证治 热证证治 辨寒热的虚实证 寒热真假的辨别虚实 虚证证治 实证证治 辨气血虚实证 辨虚实的真假证 阴阳阴阳是八纲的总纲。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一般可以用阴阳两纲再加以概括,即表、热、实属于阳证;里、寒、虚属于阴证。因此一切病证,都可以归纳为阴阳两大类。 阴证证治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面色暗晦,身寒肢冷,卧喜踡缩,短气懒言,语声低微,喜
2、静,不渴或喜热饮。腹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嫩,舌苔润滑,脉象多沉迟细弱。 [病理机制]凡体内阳气虚衰,阴寒亢盛均能引起阴证。 [治则方药]用温法。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如肢体倦怠,手足不温,纳谷不旺,或食谷欲呕,呕吐泻利,脘痞腹胀,吞酸吐涎,舌苔白,口不渴等证。如理中汤,大建中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 阳证证治 [临床表现]精神亢奋,面色发红,身热肢温,卧喜伸展,气粗多言,语声洪亮,喜动,口渴或喜冷饮,腹痛拒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降坚老,舌苔黄燥,脉象多洪数有力。 [病理机制]凡体内阴液不足,阳气偏亢均能引起阳证。 [治则方药]用清法。清
3、气分热(大热烦渴,自汗脉洪,或病后余热未清,心烦懊憹等证),用石膏汤,竹叶石膏汤等。 清营凉血,用于邪热入营,神昏谵妄,及热入血分(舌质深绛,脉数,烦扰不寐、吐血、衄血、发斑等)。代表方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泻火解毒,多用于瘟疫、温毒及火毒,或疮疡热深毒重的证候(烦躁狂乱,热甚发斑,或头面红肿,或口糜咽痛等)。代表方是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 清脏腑热,热邪偏盛于某一脏腑,发生热证、火证。临床时应针对其脏腑所发生的证候,辨证施治。如泻心火用泻心汤、导赤散;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泻青丸;泻肺火用泻白散;泻脾火用泻黄散;泻肠胃火用黄芩汤、清胃散、白头翁汤。辨阴虚和阳虚证
4、治. 一、阴虚证(即阴分不足) [临床表现]虚火上炎,颧面潮红,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盗汗,多梦遗精,尿少而赤,大便秘结,舌绛无苔,脉细而数等。 [病理机制]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及久病耗伤体内的津液而成阴液不足(虚),多见于肺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患。 [治则方药]补阴法。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饮。 二、阳虚证(即阳气不足) [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头晕自汗,手足发凉,腰酸腿软,咳喘身肿,黎明腹泻,阳痿早泄,尿清长,舌苔薄白,脉弱无力等。 [病理机制]阳气虚弱,机体机能减退。多见于机体功能衰退,基础代谢降低的各种疾患及年老体弱病人。 [治则方药]补阳法。用右归
5、丸或肾气丸。 辨亡阴亡阳证治 一、亡阴证治 [临床表现]主要为汗热,汗味咸而不粘,四肢尚温,气息较粗,口渴喜饮,面色潮红,舌红干,脉虚、大、数而无力。 [病理机制]因大吐、大下、大出血,或热性病后期耗伤阴液过多,造成阴气将绝。多见于大出血和严重脱水病人。 [治则方药]救阴生津法。用生脉散加减。 二、亡阳证治 [临床表现]主要为汗冷,汗味淡而粘,淋漓不止,四肢厥冷,气息微弱,口不渴,面色灰白,舌淡白润,脉微若绝。多见于休克病人。 [病理机制]阳虚则阴盛,逼阳外越,或者阳气暴绝所致。 [治则方药]回阳救逆法。以参附汤,四逆汤为代表方。表里 表与里,是指病变部
6、位的浅深和病情的轻重,一般病在皮肤经络属表,病情轻而病位浅;病在五脏六腑属里,病情重而病位深。临证时,一般热性病,应辨清发热是否伴有恶寒,舌质是淡是红,舌苔是白是黄,脉象是浮是沉。其鉴别点是:表 而恶寒 淡 白 浮 / / / / 证,发热 舌 苔 脉 / / / / 里 不恶寒 红 黄 沉 表证证治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四肢酸痛,鼻塞轻咳,舌苔薄白,脉浮等。其中以发热,恶寒,脉浮为表证的特征。 [病理机制]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邪正相争,故有寒热之作。多见于外感病
7、的早期。 [治则方药]解表发汗法。表寒用辛温解表;表热用辛凉解表;表实宜用辛温解表较强的发表药;表虚用益气解表法(不能过多用发汗药)。 里证证治 [临床表现]壮热、神昏、烦躁、口渴、胸腹满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苔黄干或灰黑、脉沉等。其中以潮热、壮热,不恶寒,口渴,脉象沉,为里证的特征。 [病理机制]或是外邪由表人里,寒郁化热;或是温热之邪直犯脏腑;或因脏腑本身机能盛衰。多见于各种外感病中期或极期和各种内伤病。 [治则方药]里寒用温中散寒法;里热用清热导滞法;里虚用补脾益气法;里实用泄热通下法。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