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问答试题集锦-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岳阳楼记》1.①为后文引出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铺垫。以此来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作对比,以引出主旨。②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2.“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以物喜,以己悲”。3.①指原文中的: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②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迁客骚人是指降职远调的人与诗人,而古仁人是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他们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迁客骚人是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应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不因外物
2、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6.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对朋友的期望之情。7.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句话的外在意思是不因为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其涵义是指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8.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又因当时友人被降职,心中不满,时常向作者
3、倾诉,所以作者以此勉励友人不要因坎坷灰心,先苦后乐,也同时警策自己学习“古仁人”。9.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那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共同点:出身贫贱,经历艰难困苦磨炼,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2.前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好处: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作用:过渡,承上启下。是人:这样的一类人,指经历
4、艰苦磨炼,增长才干的一类人。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6.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勾践越国被灭后,身处异国成为阶下囚,他处处不忘血耻,卧薪尝胆,强烈的忧患意识让他终于东山再起,最后灭了吴国,成了春秋最后一名霸主。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勾践身负复国大命,在越国受尽煎熬,心智得到磨砺,最终灭吴,成为春秋五霸之一。7.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生于忧患5《陋室铭》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三个方面:环境之雅(环
5、境清幽),交往之雅(交往高雅),生活之雅(兴趣高雅)。3.手法:类比。.作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要像他们那样,拥有高节志趣和远大的抱负。4.手法:运用比兴手法类比手法,目的:是引出陋室,点明主旨,意在说明陋室并不陋,重要的是有德馨。5.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6.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桃花源记》3.外面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自己长时间与世隔绝。4.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而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
6、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6.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神秘的气氛。《邹忌讽齐王纳谏》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4.自以为不如。5.反映出他有自知之明,不因夸奖而冲昏头脑,善于反思总结的品质(或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6.齐威王受了邹忌的启发。颁布了:“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7、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的命令。齐威王之所以颁布这项法律是因为听从了邹忌的劝谏,认为自己,即齐威王以及整个齐国所受的蒙蔽之大。所以决心广开言路,奖励人人进谏,在朝廷上战胜别(敌)国。7.(1)这说明了纳谏的人非常的多。(2)过去齐国积弊之深,齐王受蔽之重。8.没有。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9.高明在运用了比喻说理和类比说理,由家庭之小事到
8、国家之大事.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10.表明了齐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或“赞同”)(或表明了齐王接受邹忌劝谏的态度)。11.关心国事,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