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473355
大小:28.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03
《11.关于加强我市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工作的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加强我市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工作的建议校园欺凌,既是教育问题,也是法治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校园欺凌治理需要全社会支持。相较其他省市,重庆的校园欺凌现象并不突出,但依然存在。2016年,我们对北碚区、铜梁县、秀山县、丰都县等八个区县1538名中小学生和305名家长进行了调查,发现15.5%的学生曾被欺凌,4.1%的学生欺凌过他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多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和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及单亲家庭子女;欺凌事件多发地依次是上下学路上、厕所、灯光昏暗的地方、楼梯拐角、寝室和操场。当前我市中小学校园欺凌仍有
2、发生的主要原因有:1.“重智轻德”积弊的影响。访谈发现,在升学考试指挥棒下,学校普遍“重智轻德”——较多地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学校和教师对于学习困难、违反校规校纪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关注不够,致使部分学生心理失衡,出现焦虑、报复、暴力等心理倾向。2.校园欺凌预防、干预机制滞后。不少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认为,校园欺凌是学生间的打打闹闹,不必小题大做。部分学校缺少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的措施和机制,没有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教职工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的意识和能力较弱。3.部分被欺凌者和家长缺少解决
3、问题的技能。我市家庭少子化现象严重,许多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及单亲家庭子女)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孩子被欺凌后,很多家长只跟孩子讲道理,没有将问题告诉学校或老师,也没有其它保护措施。4.多数欺凌者未受到必要惩戒。出现校园暴力案件后,虽有警方介入,但多是“协商解决”,特别是在未满14岁的未成年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下,绝大多数欺凌者未受到必要惩处。另外家长自身的纪律和法律意识不强,当孩子欺凌他人后,仅进行批评教育,最多要求不再主动攻击,而很少提及欺凌者应承担的纪律或法律后果。
4、5.社会暴力文化的消极影响。部分网络游戏、影视文学作品中过于暴力的场景易引发学生对暴力的模仿,加上他们的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易引发暴力欺凌事件。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推进立法防治。制定《重庆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督促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方针,要求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欺凌行为采取“零容忍”原则,预防欺凌行为,对可能构成校园治安或刑事案件的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对有欺凌行为的未成年人采取专门教育措施,探索恢复工读学校接收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由心理老师提供专门辅导,并将屡教不改、情节特别恶劣的小孩强
5、制送往。2.按照“综合治理、预防为主”和“预防、教育、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我市校园欺凌综合治理和预防干预机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加强物防、技防,完善校园硬件建设,强化盲区监管。3.提高教师、家长和学生防控校园欺凌的能力。对教职工、家长和学生定期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防治校园欺凌等专题教育。总结并推广各地成功经验,编订《反校园欺凌手册》。特别关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和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及单亲家庭子女等重点人群,提高家教和亲子沟通水平,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强化家庭主体责任
6、。4.加强心理干预。充分发挥学校群团组织、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教师的作用,特别要针对个别学生心理波动大、易发生心理疾病等特点,针对性开展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5.严控社会暴力文化。争取国家支持,试点影视节目等文艺作品分级分类制度,限定不适合青少年的影视节目和游戏;加强网络游戏管理,尽可能降低网络暴力文化对中小学生成长的不良影响。6.强化舆论宣传。督促大众媒体全面、客观、真实报道校园欺凌事件,引导大众理性认识校园欺凌事件及其社会危害,提高民众维权意识和帮扶受欺凌学生的责任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