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461019
大小:107.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8-03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课型实验课授课时间11.21授课班级八年一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亲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建立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电教手段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组织教学。 师
2、生问好。导入:一、观察放大镜二、两个小实验发现问题师生互相问好。师:老师在实验桌上准备了一些放大镜,咱们同学每人手里拿一个放大镜,然后仔细观察手中的放大镜,它属于咱们之前学过的哪类透镜呢?生:凸透镜师:为什么?生:中间厚两边薄师: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做两个小实验1.拿着凸透镜近距离观察书上的文字,你看到了什么?生:正立放大的虚像2.拿着凸透镜远距离观察前面的老师,你看了老师怎样的像?生:倒立缩小的实像师:通过这两个小实验,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生:近距离、远距离观察,成像性质不同提示生集中注意力。复习凸透镜的相关知识。
3、通过对比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实验,让学生发现问题。新课教学(一)物距和像距(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出问题实验器材师:在两次实验中,我们改变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发现成像性质不同。在物理中,将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成为物距,用字母u来表示。物体经凸透镜折射后会形成像,将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成为像距,用字母v来表示。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改变物距时,成像性质会发生变化,那么两者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规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师:为了使像更清晰,我们实验中选择蜡烛作为光源,点燃蜡烛,烛焰发光,经凸
4、透镜折射后会形成像,我们通过光屏来承接这个像(教师示范),实验时,为了方便记录,我们将三者固定在带刻度的光具座上,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我们要将三者的中心调整在同一高度上。讲解物距和像距的概念,为之后的实验探究做铺垫。明确实验目的。介绍实验器材,为设计实验做铺垫。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等距离移动师:在明确了实验目的与器材之后,请各小组讨论,如何来设计实验,1min之后,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的探究思路。师:好,时间到,哪一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探究思路?生:改变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可以从远处向凸透镜
5、方向移动,观察成像性质。师:我们要探究成像性质与物距之间的规律,则只要改变物距,看成像性质即可。那么,如何改变物距呢?第一小组提出可以让蜡烛靠近凸透镜,减小物距来观察成像性质。别的小组还有不同的意见吗?生:也可以让蜡烛从凸透镜处向远处移动。师:第二小组提出也可以让蜡烛远离凸透镜,让物距增大,观察成像性质。师:经过讨论,我们初步有了基本的设计思路。那么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改变物距时,盲目地移动蜡烛吗?想移到哪里就移动到哪里?怎样移动蜡烛更合理一些呢?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思路,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明确实验
6、步骤小组进行实验生:可以几厘米几厘米移动,比如2cm,2cm移动(可以引导学生回答出等距离移动,如果学生答不出来2cm,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之后教师根据实验器材建议2cm移动,1cm移动记录的数据太多,耗时长且移动起来不方便)教师根据实验器材及焦距为10cm建议:可以从物距为30cm开始,移动到28cm,26cm。。。。。。直到距离凸透镜2cm,分别记录下在不同物距下的成像情况,成不成像,如果成像,成像的性质是怎么样的?像距又是多少?师:下面小组进行实验,在实验前老师要特意强调一下安全问题,千万不要将手碰到烛焰,
7、以免烫伤手,同时如果在实验中有任何问题,可以举手示意老师。老师不时在各小组之间巡看并指导学生做实验引导出等距离移动,进一步明确实验步骤。明确要观察的现象与记录的数据。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度。(一)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师:请第一小组汇报前5个物距下的成像情况和像距。生回答师:这是第一小组记录的数据,其他小组请对比数据,和你们的数据有没有不同之处。生:成像性质相同,但像距有差异。师:像距的记录有差异属于正常情况,这是由于咱们每个人觉得像清晰的位置可能不一样,由于我们的直观会造成一定的误差
8、,但是记录的数据不会相差太多。师:请第二小组汇报物距在12-18cm下的成像性质和像距。生回答师:其他小组请对比数据,和你们的数据有没有不同之处。师:现在来看20cm下的成像性质和像距。生回答,各小组回答,发现各小组出现了分歧。小组汇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实验现象。师:由于受实验器材精度的限制,咱们在物距为20cm处出现了分歧,有的小组觉得是放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