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413364
大小:18.8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8-02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长城》说课一、 说教材《长城》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长城》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是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扫除阅读障碍。本单元是以“世界遗产”为主题,主要是让学生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通过读课文,想象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基于以上的教学思路,我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对本节课所要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1) 掌握本课的8个生字,正确读写“崇山峻岭、嘉峪关”等词语。(2) 引导学生进行图
2、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3) 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和合作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下面我将侧重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本课的重点的是指导学生图文对照,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二、 说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的统一。在教法上,我采用讲授法、点拨法来实现本课的重难点。讲授法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点拨法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的积
3、极性。学法上,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采用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动笔墨不读书 ”好学习习惯。三、 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的,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课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一)、激趣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在月球上能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唯一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这两幅图都画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长城)高大坚固 长 弯(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
4、文,说说彩图意。彩图分别与文中的哪些自然段相对应。(第一幅图和第一自然段对应)2、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什么没有图片与之对应?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1、 反馈并总结2、 给文章的自然段分别拟四个小标题。(三)、图文对照,在读课文。思考一:远看长城是怎么样的?学习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远景图)思考二:列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有什么好处?更准确、让人信服1、 远观图和近景图,想想作者此时看到了什么?2、 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象。说说人们怎样用城台、垛口、瞭望台和射口传
5、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3、 默读课文3自然段。想想古代人民修建长城的艰难有哪些?文中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1、结合彩图复述内容。2、有感情的读课文。四、说板书设计《长城》教学设计一、观察彩图,了解图意。1、介绍长城。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
6、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 (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4)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
7、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三.图文结合,说一说。 1、说说生字新词。 崇(chong)山峻(jun)岭拍摄(she)嘉(jia)峪(yu)关扶(fu) 智慧(hui) 气魄(po)2、理解字词。 (1) 教师讲解(2)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
8、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看图理解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3、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