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407121
大小:712.50 KB
页数:45页
时间:2019-08-01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鉴赏(精心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9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鉴赏(精心整理)一、试题传真:08年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来打着人。(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参考答案1:这首诗景中含情(1分)。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的活动。(1分)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燕子对草堂书斋
2、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2分)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2分)参考答案2:这首诗借景抒情(1分)。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1分)。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2分)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2分)根据答案及评分标准,你能总结出诗歌表现手法鉴赏的评分要点即具体的解题步骤是什么吗?二、结论: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四步走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如借景抒情,白描,工笔细描,拟人,
3、动静结合等,给1分)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给1分)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如燕子的活泼可爱,充满情趣,自然和谐等,2分)4、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如闲适,愉悦,乐观,郁闷,烦恼,凄苦等,2分)注:答出两种手法以上,取其答得较好的一种给分。要点完整,可得满分;但错别字较多,有明显语病的,扣1分。三、答题时所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1、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1)明确概念:广义的“表现手法”相当于“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技巧
4、”等。包括抒情方式、狭义的表现手法、修辞技巧。(2)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整理归纳抒情方式①直接抒情②间接抒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即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表现手法(广义)表现手法(广义)狭义的表现手法⒈比兴⒉对比和衬托(1)对比(2)衬托①正衬(即烘托)②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⒊象征⒋用典⒌动静技巧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补例:李白《望庐山瀑布》)表现手法(广义)狭义的表现手法⒍虚实结合作用: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开拓诗中的意境。7.以景结情(作用:给读者留下
5、想像空间,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8.白描与工笔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修辞技巧补充:互文抑扬(作用: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或使情感主题更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来打着人。(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08年诗歌鉴赏题四、典型答例分析1、
6、作者用了白描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由宏观到微观,由远及近,先写茅斋矮小,江上燕子频频飞来筑巢,又写了燕子衔来的泥点弄赃了琴书,以及小飞虫到处能碰到人身上等细节,突出了草堂的简陋与条件的艰苦,抒发了作者在简陋条件下仍不忘修养自身,安贫乐道的思想与淡淡的寂寞无奈之情2、作者用了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江上燕子频繁到自己低矮的茅斋中作客的活泼可爱的景况,抒发了自己悠然闲适地生活。(1、2皆为满分卷)3、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打是人才有的动作,此处用在飞虫身上,显然是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7、燕子”“故来频”、“点污琴书时情趣盎然的情景,突出了作者怜爱愉悦的心情。4、诗人作了白描手法,三言两语既写出了草堂的生活,在诗中“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就描绘了诗人的生活场景。这样写诗句通俗易懂,清新自然,将生活环境场景重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并且轻松的心情。(3为满分卷,4为五分卷)5、本诗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江上的燕子因为茅斋很低就飞来停在上面,琴和书内都有了泥点则引来飞虫。6、采用了联想、寓情于情的手法,描写了低矮茅,燕子,泥点,飞虫,好比世间污浊的人和事,影响着独居草堂的诗人,
8、起到了耐人寻味、意境深远的作用。7、作者住在草堂时,看到燕子经常飞来,并衔着泥污,表达了作者看到官场的贪污而远离,抒发作者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5为两分卷,6为一分卷,7游离题目之外盲目作答,为零分卷)⒈比兴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如《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第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