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与创新关系的重新认识

对基础与创新关系的重新认识

ID:40401225

大小:249.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8-01

对基础与创新关系的重新认识_第1页
对基础与创新关系的重新认识_第2页
对基础与创新关系的重新认识_第3页
对基础与创新关系的重新认识_第4页
对基础与创新关系的重新认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基础与创新关系的重新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对“基础”与“创新”关系的重新认识基础扎实和创新素质之间并不存在着一种天然的正相关,如果对“基础”的理解有偏差,对“扎实”的度把握失当,二者之间就有可能出现负相关。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本来具有一致性的“基础”与“创新”的关系,却成了一种冲突与排斥大大多于一致与互动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在复杂性的意义上重新审视“基础”与“创新”的内涵及其关系。一、应怎样理解“基础”和“创新”?“基础”与“创新”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中之所以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两种教育对“基础”与“创新”有着很不相同的理解。在应试教

2、育看来,所谓“基础”,基本上就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通常所说的“双基”,而其他方面似乎就不是什么“基础”了。至于“创新”,那更不是基础教育所能奢望和企及的。此外,在这种教育看来,“基础”与“创新”之间也一定存在着一种天然的正相关:“基础”是“创新”的前提和条件,基础扎实了,创新素质自然就得到发展了。在素质教育看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是“基础”中最基本的部分,但又远不是“基础”的全部内涵,甚至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内涵,特别是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需求以及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尤其如此。至于“创新”,素质

3、教育并不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看得那么神秘和高不可攀。一是因为,素质教育所说的创新素质,主要是指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欲望、创新的冲动、创新的习惯,总之,主要指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它追求的主要是对创新过程的一种体验,而不在于对创新结果的追求。二是因为,素质教育所说的创新,主要是指个体认识论意义上的创新,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去发现个体原先所不认识的事物,而不是要去发现人类尚不知晓的事物。二、对“基础扎实”的反思和批判除了对“基础”的理解过于片面,我国教育对所谓“扎实”的度的把握也严重

4、失当,误以为“基础”越扎实越好。殊不知,如果对“基础”的理解过于片面,如果这种“基础”扎实过度,就会对创新素质产生抑制和排斥,从而造成“基础”越扎实,创新素质越低下的结果。为什么我国教育会“赢在起点,输在终点”?输在终点的教育是否真正赢在了起点?太重“基础扎实”(“双基”意义上的),势必导致迷信权威和思维定势,很容易使学生淹没在本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中,造成学生盲目服从、思想僵化;太重“基础扎实”,势必导致教学的机械重复、单调乏味和训练的模式化,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太重“基础扎实”,势必导致评价的一元化和

5、结论的标准化,造成学生过于趋同、从众、死记硬背、谨小慎微、患得患失。以上种种,都极易造成学生主体性的萎缩、个性的沦失和自信心的消解。这样的“基础扎实”,不仅不能培养和发展人的创造性,还会把原先人所具有的追求新异和多样的天性灭杀掉。教育中存不存在所谓的“第十名现象”?如何看待“第十名现象”?三、中美教育的相关比较怎么看待“中国教育重基础、轻创造,美国教育重创造、轻基础”的说法?即便就基础知识而言,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也对“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比美国学生扎实”的普遍说法毫不客气地泼了瓢冷水:“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

6、醉!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刘亦婷根据她平时的观察和了解,归纳了中美中小学生素质八个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美教育对“基础”的不同理解。这八个方面的差异是(1)身体素质对比,美国学生占较大优势;(2)独立工作能力对比,美国的多数学生胜过我国学生;(3)基础知识对比,我国学生超过美国学生;(4)团队精神对比,我国学生不如美国学生;(5)主动性与首创精神对比,美国学生大都比我国学生强;(6)人际交往能力对比,美国学生比我国学生强;(7)动手能力对比,美国学生强;(

7、8)刻苦精神对比,我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差不多。杨振宁指出:美国的中学生在考试中是比不过亚洲学生的,他们常常只能考倒数的名次,但也有人开玩笑说,恰恰是美国学生考倒数的名次,才成就了美国创新的氛围和新经济的发展。这句“玩笑话”十分耐人寻味。杨振宁概括说:美国学生兴趣广泛,亚洲学生则往往钻入狭窄的专业;美国学生东跑西跑,亚洲学生按部就班;美国学生活力充沛,亚洲学生安安静静;美国文化培养学生勇敢,亚洲学生则训练学生胆怯;美国学生有自信心,亚洲学生则没有自信心;美国学生傲慢,亚洲学生谦逊……。看来,问题根本不在于要不要重

8、视“基础”,而在于我们更需要什么样的“基础”、如何打基础、如何把握“基础扎实”的度。主要参考文献:周洪林、吴国平:《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对我国传统教育所谓基础扎实的思考》,《科学时报》2001年11月22日。Zr%u(x+B2E6H9KcOfRiUmXp#s&v)z0C3F7IaLdPgSkVnYq$t*w-A1D5G8JbNeQhTlWo#r%u(y+B2E6H9LcOfRjUmXp!s&w)z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