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258548
大小:64.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7-29
《重庆市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重庆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二十一世纪是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激烈竞争的时期。在这一世纪全球将进入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科技、经济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将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形势下,知识和人才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发展教育产业不仅在发达国家竞争十分激烈,而且近年在我国也日益形成竞争态势,同发展其他产业一样,谁醒得早、起步早,谁就赢得主动权。重庆在发展教育产业方面面临大好的机遇,只要各级领导重视,树立新观念,出台若干优惠政策,采取得力措施,我们就会抢先占领制高点,使重庆市成为我国重要的教育产业基地和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并为重庆
2、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技术、管理人才与知识创新的双重任务,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快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把居民教育消费的巨大潜力转化为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而且对经济的腾飞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所谓教育产业,是指办学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经济规律,运用产业发展规律来办教育,发挥市场作用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教育的投入要讲求经济效益,要计算教育成本;学校为社会和个人提供了教育服务,应当适当获取合理的报偿(指非义务教育);教育管理需要加强质量、效率、竞争观念,提高办学效益。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竞争人才的关键,人才优势在某种程
3、度上决定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而教育又是培养人才、开发人才、造就人才的关键。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抢占教育制高点,大力发展教育产业。目前,我市人才数量与质量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水平,特别是高级人才更是缺乏,究其根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相当滞后。因此,振兴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关系到重庆在新世纪能否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立足于国内外城市之林的重大课题。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大视野,从重庆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出发,研究重庆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战略,为各级领导提供发展本地区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振兴地区经济,富民强市的决策依据。 一、制定重庆高
4、等教育产业发展战略依据1、重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分析重庆市各类教育实力雄厚,基础较好,具备发展教育产业的优势。重庆拥有新组建的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一批知名大学,这些高校因教学水平高、科研实力强而蜚声海内外,为莘莘学子所向往。如果以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代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人均GDP代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话,那么,根据1998年的统计数据,便可将全国31个省份的人均GDP分为经济发达地区(前10位),中等发达地区(11位至21位),欠发达地区(后10位)。也可以按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分为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前10位),中等
5、发达地区(11位至21位),欠发达地区(后10位)。数据表明,1998年重庆的人均GDP排在20位,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排在19位,重庆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是比较协调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各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示意表高等教育发达、经济欠发达地区:四川(9,26)、陕西(10,28)高等教育发达、经济中等发达地区:湖北(3,13)、湖南(8,18)高等教育发达、经济发达地区:江苏(1,7)、北京(2,2)、辽宁(4,8)、广东(5,5)、山东(6,9)、上海(7,1)高等教育中等发达、经济欠发达地区:江西(17,22)、广西(21,27
6、)高等教育中等发达、经济中等发达地区:河南(11,19)、河北(12,11)、黑龙江(13,10)、吉林(14,14)、安徽(16,21)、重庆(19,20)高等教育中等发达、经济发达地区:浙江(15,4)、福建(18,6)、天津(20,3)高等教育欠发达、经济欠发达地区:云南(23,24)、甘肃(24,30)、贵州(26,31)、宁夏(29,25)、青海(30,23)西藏(31,29)高等教育欠发达、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山西(22,17)、新疆(25,12)、内蒙古(27,16)、海南(28,15)高等教育欠发达、经济发达地区:无..注:括号中的数字前面的表示高等教育规模的位次,后
7、面的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的位次。2、国内发达地区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状况上海为二十一世纪成为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国际大都市,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提出了下述目标与措施:其一是创建1—2所世界性的一流大学,使上海成为全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其二是加大高教经费投入。2000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在GDP的比例增长到3%,并建议实施开征专用于上海高教的地方附加费用;其三是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建立和完善“国立、共建、市统筹”的高教管理模式;其四是广开办学门路,改革办学体制,打破政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