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残障人士进行心理辅导

如何帮助残障人士进行心理辅导

ID:40258171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29

如何帮助残障人士进行心理辅导_第1页
如何帮助残障人士进行心理辅导_第2页
如何帮助残障人士进行心理辅导_第3页
资源描述:

《如何帮助残障人士进行心理辅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健康心理学】如何帮助残障人士进行心理辅导日期:2011-02-28 访问:点击170次 来源:松果心理咨询    我们认识到残障人士往往容易出现孤独感、自卑感,容易敏感,自尊心强,这就容易引起性格的孤僻。为了克服残障人士的自卑感,是残障人士心理卫生的重要环节,同时进行障碍部分的功能训练,保护补偿器官;并且进行一体化教学,鼓励残障人士回归社会;引导残障人士接受现实,鼓励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提高社会认识,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等等,都有助于残障人士形成良好心态,促进心身健康,以更好地融人社会。1、克服自卑感   由于障碍带来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巨大

2、障碍,造成巨大的痛苦,使残障人士部分或全部地失去了正常生活、工作的能力,在某些功能上又不如常人,做事常常遭受挫折,加上社会上少数人的嘲笑和不适宜的同情、怜悯,因而,若不能正确对待,就可能引发严重的自卑感。   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笼罩,他的精神活动就会遭到严重的束缚,从而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压抑。对残障人士来说,倘若再加上自卑感的折磨,势必使躯体功能的补偿与训练受到严重干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先要强调必要的心理补偿训练,克服自卑感。   要克服自卑感,关键在于认识自卑感的起因。通常认为,自卑感产生的关键在于社会的评价,它是在家庭影响、学校教

3、育、社会要求和评价以及个人的生理、心理等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形成的。家庭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所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在家庭中,父母、长辈的行为言论,特别是对孩子的评价,常常是儿童产生自卑感的根源。学习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评价,也是可能导致自卑感形成的原因之一。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和生理健康状况,也容易成为自卑感的起因。一个人相貌的美丑、身材的高矮、胖瘦、体重的轻重,乃至肤色的深浅和头发的浓密程度,如此等等,都有可能引起自卑感,就更不用说肢体的残疾了。   因此,避免对残障人士任何不正确的评价以及避免进行不正确的比较,是克服残障人士自卑感的重要条件

4、。   其次,引导残障人士对机体固有的补偿功能的认识,努力成才,才是克服自卑,走向超越的根本途径。   心理学家阿德勒(A。Adler)曾对人体的补偿功能进行过一系列研究。他指出,凡是成对的器官,如果其中之一受到损伤,另一器官就可能有超常的发展。例如,一叶肺或一个肾脏在另一相应器官损伤的情况下,都有进行超额工作的能力和倾向。如果一只眼有缺陷,另一只眼就可能变得更敏锐。甚至不同的器官也有相互补偿的作用。因此,患有障碍的人不应当灰心丧气,不要自卑,应当相信躯体各个器官功能通过努力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   残障的补偿作用大约可分为两类,一是补

5、偿心理,二是补偿行为。补偿行为取决于补偿心理,产生于补偿心理的基础上。   阿德勒认为,人从童年开始就有补偿心理在起作用。当然,这种补偿心理在自觉的程度上存在差异。在补偿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力求克服自身低能的努力就是一种补偿性行为。这种补偿性行为如果发展到极端,可以形成“过度代偿”,使尚保留完好的肢体器官的功能得到超水平的发展。因此甚至缺陷可以转化为特长,低能可以转化为高超的技艺。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因此,残疾人不应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而应当在正确认识人体补偿功能的基础上奋起,为功能补偿进行不懈的顽强训练,在补偿中克服残疾造成的种种困难。2

6、、进行功能训练,保护补偿器官   家长和学校要积极为残障人士创造更多的训练康复机会。比如对听力障碍人士创造语言实践机会,经常性的有效利用聋童的残余听力,在电子助听器的协助下,指导聋童对各种声音进行感知和辨别。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听觉经验,而且更有利于听力残疾的人与人之间更自如、方便的交往,增加生活阅历,促进自我意识发展。听觉训练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对于避免聋童的“聋而不哑”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要保护残疾人的重要补偿器官。例如对于视力残疾人一些补偿器官,如听觉、触摸觉器官,虽然比一般人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但也更容易因使用过度而劳累和受到损害。   

7、因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十分注意盲人这些补偿器官的保护问题,要定期带盲人到医院的耳科进行检查,发现有听觉疲劳和听力降低情况,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3、进行一体化教学,鼓励残疾人回归社会   国外提倡对缺陷儿童进行“回归主流”、“回归社会”的教育,把残疾人置于正常的教学条件下接受教育,这样可以克服专业培智学校封闭式的教育缺陷,让残疾人更好地接触社会、面向现实生活。但由于各种不易控制因素的影响,具有身心缺陷儿童容易受到同龄群体的歧视,造成残疾人的心理创伤。   20世纪70年代,我国聋校开展了“一体化教育”的尝试和探索,把尚具有一定残余听力的聋童安排在

8、普通学校插班就读,旨在借助普通学校的语言环境,来刺激聋童语言能力的发展。这种将听力残疾人和正常儿童融合教学的“一体化教育”措施,显然是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