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四读——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

诗歌四读——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

ID:40257009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29

诗歌四读——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_第1页
诗歌四读——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_第2页
诗歌四读——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_第3页
诗歌四读——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_第4页
诗歌四读——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歌四读——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古诗四读——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古诗四读——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中的璀璨瑰宝,她有着独特的文学魅力。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但是,古今文化的差异,低年级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使得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陷入窘境。笔者结合低年级及古诗特点,谈谈低年级古诗教学“四读法”。关键字:低年级古诗教学四读法(一)一读,重“语言美”。言顺而意达,古诗是很特殊的文体,与现代语言规律不同,低年级

2、学生在初读古诗时常常觉得拗口,难以读通读顺,进而对古诗缺乏兴趣,课堂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学生不喜欢古诗,就算死记硬背也无法积累背诵的现象,因而在初读课文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将字音读准,将诗句读顺,只有如此,接下来的学习才能水到渠成。在初读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安排: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在学生充分的自读后,教师指名朗读,教师及时正音,在识记生字时教师注重练读,达至通顺,必须保证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读通顺上下功夫,同时要让学生懂得要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书时就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3、,在读不通顺时应反复练读,在教学中要坚持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这是“基础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以《登鹳雀楼》一课为例,教师在初读环节,特别注重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边音的指导,本课中“尽、入、层”的读音是重点关注的字音,学生容易发错音,读不准,教师标准的发音示范,帮助学生扫除课文难读字音,自读后,教师设计同桌互相正音,全班正音的初读检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在读中初步感受到古诗语言的魅力,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二读,感“音韵美”古诗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一种

4、文体,古诗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古诗具有音韵美,指的就是古诗的押韵和节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从句式上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五字为二、二、一;七字为二、二、二、一。从意义上看,有时因表意需要也有特殊情况如:势拔

5、五岳

6、掩

7、赤城,这样就成了二、二、一、二式。古诗的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因而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具有音韵美。在学习古诗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毫无疑问,需要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停顿,感受节奏,体会古诗的音韵美。低年级学生还没有朗读古诗时应注意停顿的意识,更不懂如何据

8、义断音,无法正确的做好停顿,在教学《登鹳雀楼》时,教师请学生读课题时,发现许多学生无法正确做好停顿,教师简单的介绍诗歌写作背景,讲解诗题,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停顿的规律,将课题读好,在诗歌的朗读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从中感受到诗的节奏美,接着以学生个人读,师生接读,小组赛读等形式,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逐渐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三)三读,想“画面美”古诗具有言简义丰的特点,古诗往往是诗人在触景伤情或睹物感慨而发,一首诗就是

9、一幅画,在古诗教学中要让学生脑中有画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读诗歌,想画面的方式,在反复、多层次、多角度的诵读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朗读,扮演角色朗读,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层层推进,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登鹳雀楼》教学中,“白日依山尽

10、,黄河入海流。”两句是对鹳雀楼周围景色的描写,对于孩子们来说,鹳雀楼和黄河都是陌生而遥远的,因而,在课上,教师先出示夕阳下山图,看图猜诗句,接着,请学生读诗句,说说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并不能很好的说出画面,因而教师指导朗读,抓关键字重读,如“依”“尽”,感受太阳依偎着高山缓缓落下的情景,“入、流”写出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气势,教师组织男女生对比读,女生柔美的朗读与男生响亮的朗读,仿佛就是落日的静态美与黄河的奔腾美形成对比,相信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已经出现在孩子们的脑中。(四)四读,悟“意境美”中国的

11、古诗,讲究从有限中开掘无限,也就是追求“象外之象”、“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佳作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也就是诗歌蕴涵的“意”与表面的“言”所指不一。“意”是诗人追求的目标,而“言”只是一个媒介或凭借,而在“此”与“彼”、“言”与“意”之间往往存在一架桥梁,借以沟通,因而古诗中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古诗就是借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