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孔子的赞扬与批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作文讲评“孔子的赞扬与批评”材料材料作文审题原则:材料的中心思想;命题人的意图。【故事还原】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子路:性格粗鄙,直率,喜欢勇力。【率性而为】子贡:利口巧辞,办事通达。善于经商,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内敛和谦虚,不会在乎赎回奴隶的钱。也并没有想利用这件事得到人们赞扬的意图。】作文审题对子路:“大家议论纷纷,认
2、为他太贪心。”对子贡:“人们夸赞他品格高尚。”为什么?鲁国在经历战乱之后,国内经济状况不好且国内人口数量大减。因此,小孩的父亲奖给子路一头牛,奖品有点大,才招致了人们的抱怨;而子贡则被看成是“品格高尚”。作文审题你怎么看子路,他真的不高尚吗?【连线现实】湖北省新洲县农民程新安为抢救落水儿童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而当人们要求打捞队去打捞英雄的遗体时,一个打捞队的开价是5000元,另一个打捞队的开价是1000元,还说这是“看在英雄救人的份上”。还有在上海黄埔江畔,有人失足落水高呼救命时,岸上人竟然问:“给多少钱?”还说,不说好价钱就不下水。【
3、挖掘根源】传统道德观:认同“中国式的奉献”,即只能付出不能索取。“雷锋”“焦裕禄”“李素丽”是我们歌颂的对象,他们只奉献不索取;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只奉献不索取。作文审题做好事收取回报,真的有错吗?中国青年杨立,在经过德国克里斯托小镇时捡到一个皮夹,他把皮夹交到市政厅没有留下姓名就离开了。小镇镇长为了奖励他竟然发动了“百余名警察”寻找他。这在杨立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克里斯托镇的镇长知道杨立的想法后,用英语说了句“东方式思维”,然后严肃地说,施恩不图报,并不是你们中国人眼中简单的个人问题,可以说,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
4、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你的无私放弃而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我们需要更新观念,从社会大众受益的角度思考和评价。作文审题因此,鲁国政府做得对吗?春秋时鲁国政府的那条规定,既对增加本国人口有利,也对赎人者有利。特别对于还处在贫困之中的鲁国人民来说,有了这条规定,即使只有一颗同情心也同样能做好事。这么一条很好的规定,却在道德面前败下阵来。政府只知道一个子贡奉献了,却没意识到众多的
5、鲁国百姓因此就不能奉献了。政府是规定的制定者,同样也应该是规定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如果鲁国政府在子贡不去报账的情况下按规定强制执行,把赎金给他,事情的结局又会怎样呢?作文审题:小结:“人们”对子路和子贡的评价,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就事论事。子路接受一头牛的奖赏是“贪心”,子贡不去报账是“品格高尚”。思想核心是:“利”与“德”的关系。作文审题为什么孔子肯定“子路”批评“子贡”?孔子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预想这种做法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肯定子路,因为他的行为可以鼓励人们向善;批评子贡的行为,因为他为鲁国人们树立了太高的道德标准,导致人们因权衡利弊
6、不做或少做善事。作文审题为什么孔子肯定“子路”批评“子贡”?孔子认为评价好事的标准应是于己于人都有好处。只有于己于人都有好处,才能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良性循环。就子路的事情来看,它告诉人们只要做了好事就可以接受奖赏,在“利他”的同时完全可以“利己”。这样做的意义更在于社会对“做好事”的认可。作文审题为什么孔子肯定“子路”批评“子贡”?孔子认为,“高尚”的标准必须让人人都能达到。孔子批评子贡,原因是继子贡之后,鲁国人再去救奴隶,“报账”和“不报账”都是错误的。“报账”就损失了“名声”;“不报帐”就损失了“金钱”。做了好事而受到损失与谴责,当然
7、就不会有人去做了。【材料的核心话题】助人与回报。围绕这一话题“众人”与“孔子”见解不同,你怎么看?【命题者的意图】⑴助人应接受回报;⑵助人应该得到奖励;⑶助人不图回报就高尚吗?材料作文审题原则:材料的中心思想;命题人的意图。作文立意:从行善者的角度(子路、子贡)①符合社会规则的利益未尝不可。②破坏社会规则的小善不可为。③道德高尚并不排斥利益。①要有感恩之心。②受惠后应给与回报。③表扬善行更应是有形的物化。作文立意:从被救者、受助者的角度①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②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眼光看问题。③评价好事的标准应是于己于人都有好处。作文
8、立意:从旁观者、群众的角度“准确、精练、新颖、有文采”的作文标题观点法,引用法,修辞法《接受奖赏,坦然于胸》《把眼光放长远》《我行我善,受惠无愧》《跳下道德高地》1.“明”开头必须与全文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