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蕤 夏至 小讲3

葳蕤 夏至 小讲3

ID:40251197

大小:17.8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29

葳蕤  夏至 小讲3_第1页
葳蕤  夏至 小讲3_第2页
葳蕤  夏至 小讲3_第3页
资源描述:

《葳蕤 夏至 小讲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梦希文学联盟主题:王阳明心学选讲主讲人:葳蕤☆夏至今天讲的是王阳明(本名是王守仁哈……)……在这里我将将围绕心学主旨四句教进行分享……主旨:“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一四句教做为王阳明心学的阐述(巅峰的……),直接表明了心学的脉络理念……先要引述一段相关的历史:天泉证道“嘉靖六年(1527)王守仁奉命将出征广西,他的学生钱德洪与王畿对理解王守仁这四句话,发生了分歧。钱德洪认为这是教人的定本,王畿则认为这只是权宜之法,若心是无善无恶的心,那么意、知与物也皆是无善无恶的了。两人在天泉桥问王守仁,王守仁解释说,他的教法,本

2、来有两种:“四无说”一悟本体,即是功夫,是为上根人立教,但世间上根人不易得,若轻易用此教法,恐只养成一个虚寂;“四有说”则为中根以下人立教,因这类人有习心在,故要求在意念上用为善去恶的功夫,如果都用“四有说”,则上根人兼修中下,自无流弊。这次谈话,又被称为“天泉证道”。而且……没有直接参与这次谈话的邹守益也有类似的记载,但其中“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却记为“至善无恶者心”。他们当时认为,用“无善无恶”与“至善至恶”来描述心之作,意义是一致的。“(题外话:“天泉证道”为王阳明心学的后学开启了两大支流)这里我先给出四句教的百度版本解释哈: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

3、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这里我先给出四句教的百度版本解释哈: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第一句是:

4、无善无恶心之体这里的“体”说的简单就相当于一个纯白无意识的容器,那么,从容器的角度它是有一个形体的,比方:不规则的形状,凹凸,左右,上下等等容器承载物件,同时容器对自身的形状并没有感知性。。(承认这个理解太不符汉语言优美的文思,但基本就是这样的……)那么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这里的“善”“恶”,可将其概义的理解为意识,我将它比作激活素,没有善意与恶意之前,我们用于思考的大脑就如同一样容器,就像上面所说的“体”。这里的动自然是活动……当我们知善知恶,有善有恶时,就如同给大脑注入了激活素。我们便开始思考,思想持续活动,从而进行后面的“致良知”和“格物”的过程

5、。接下来是:知善知恶是良知。首先,什么是良知?《孟子·尽心上》中有:“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致良知作为王阳明的心学的主旨便是出自这里。“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额……这里所说的“良知”,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意识。同时,我们知道,王阳明心学的主张便是“本心体论”,而这里的良知便是最高的本体。刚才我在上面所说的“知善知恶”便是有了意识,有了思想活动,它就是良知。……而良知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不需要从外力获得,是一种我们本身便具有的精神力量。……嗯,就正如心学中的”发明本心“,这里就要提到“致良知”了。……良知是一种内在的意识

6、,那么,致良知就是把良知从自己内心推阔到万事万物。正如王阳明所说“致良知”实为”知行合一“。这里的知是意识(已经说过啦……)”行”是行为,实际行动……这就好理解了,思想和行动相结合嘛……但是也必须记住“知则为行,行则为知;知见于行,知决定行”…………这句话……其实就是一个意识与活动的关系论,就不细说了……见诸客观实际。“这里最后是:为善去恶是格物。的“格物”可是个大东西……它是儒家思想一个重要思想,而且还是儒家“三纲八目”中……“八目”的一个基础(或者说基石吧……反正其中一个)。格物简单的可理解为探究事物事理。这里的“为善去恶”……我理解的,就是说,存善意,

7、摒弃恶意,再往深层次的话就相当于一个价值判断(那这里的善恶就不单指纯粹的善恶了……而是引申到自己对万事万物在道德层面上的一个判断,正谓是“正己意”(就是端正自己的意识吧…hehe…)嗯……今晚就到这里结束,最后送上王阳明的诗一首。(儒家精英不说了,独到哲学家也不说了……啥政治思想都不说了……他偏偏还是个杰出的诗人,还写得如此好……此刻感想就是:突然想到英国宗教学的创始人缪勒说的:只知其一,一无所知。…………真正大人物都不简单,他们的学识与涉面更是吓人。《雪窦山》(王阳明)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

8、映竹竿。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