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谈读3

文化名人谈读3

ID:40249893

大小:17.1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29

文化名人谈读3_第1页
文化名人谈读3_第2页
文化名人谈读3_第3页
文化名人谈读3_第4页
文化名人谈读3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名人谈读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化名人谈读书(3)王开林谈读书作家王开林在谈到读书方法时讲,总有人犯嘀咕:用等量的时间读书,为何别人学识渊博,我却学识浅陋?别人能旁征博引,我却只能照本宣科?究其原因,前者得法,后者不得法,久而久之,双方差距不断拉大,就会判若云泥。吃饭有忌,饮酒有忌,读书亦有忌。王开林认为读书忌囫囵吞枣。有些人读书,只爱动眼睛,不爱动脑筋,全书好歹读完了,旨趣何在?并未明白。这类阅读属于低效阅读和无效阅读,徒然耗费目力,多读无益。忌蜻蜓点水。有些读者定力太差,兴趣点过于分散,这本书翻一翻,那本书看一看,貌似兴头十足,实则收获无

2、几,只是白忙乎,瞎忙乎。读者要学会扎猛子,深入作者的“海底世界”,才能一窥其底蕴。忌浅尝辄止。古人说: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这话没错,但片脔的营养价值毕竟有限。何况舍弃掉鼎中的佳肴,浪费莫此为大。我们阅读一本好书,恰如结交一位贤人,点头之交哪能比得上刎颈之交?忌望文生义。阅读绝大多数经典著作,读者手边必备工具书,先弄懂其字义、词义、语义,然后推而演之,探而索之。对于书中的疑点难处,读者应当细想穷究,单纯以己意去揣摩、揆度,就很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读者不运用工具书辅助阅读经典,即如出行者不乘车船过江,欲赤身泅渡

3、至彼岸,这样做未必明智。王开林辩证地指出,读书既不能尽信无疑,也不可师心自用。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中的“书”特指《尚书》。实际上,岂止《尚书》,所有的书都是如此,距离真理和实情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距离,不宜盲信。以《史记》为例,总体而言,它堪称信史,但其中仍有不少疏漏、缺失、破绽、自相矛盾的地方。让怀疑精神时刻警醒,于不疑处有疑,读者才能够收获到意外的惊喜。读者保持怀疑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纯粹师心自用,竟将古今作者悉数踩在脚下,美其名为“推倒百代圣贤,开拓万古心胸”。你

4、有足够的底气、学养和才力,批判圣贤亦无可厚非,但米比糠圣贤,将他们贬斥得一无是处,则另当别论。如果圣贤能被我们轻易KO,踢下擂台,岂不是徒有虚名?纸皮屋顶又怎能遮挡数百年数千年的风雨冰雹?师心自用的人喜欢将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泼掉,阅读时,他们的笑场更像是在嘲笑自己的鲁莽。王开林还告诚人们,阅读时,高明的读者会动眼动手,还会动脑动心,可不是单功能的接收装置。敏泽谈读书文学评论家、美学史家敏泽指出,学术研究是科学,科学就需要科学的态度,既不能向壁虚拟,也不能凌空蹈虚,而只能靠艰苦的长年累月的积累。离开艰辛的劳动、“积财

5、”,又只能是“缘木求鱼”。对于为学来说,不仅需要广识,还需要善于熔炼、吸收和消化,弃粗取精,不然就难免有两脚书厨之饥。清人魏叔子所说:“金百炼则杂气尽而精光发”,“譬犹治水者,沮洳去则波流大,火者,秽杂除而光明盛也。”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只有广积,没有精炼,最多只能为,而不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学术研究的目的,却正在于此,发前人之未发,或前人已有发掘,而我之开掘更深、更广、更多,并不在于陈陈相因,或转述早已公认的结论。这也就是陈寅恪先生在《〈突厥通考〉序》所言,“仅守老子损之又损之道。”“损之又损”,即反复精炼,去杂去

6、秽,由博返约。必博约相济,并善于由博返约,此二者诚不可或缺。为学应有广博的蓄积,要如清人魏叔子所说那样:“辟之富人积财,金玉、布帛、竹头、木屑、粪土之属,无不预贮,初不必有所用之”,而“蓄积”多了,“酝酿”、“沉浸”久了,“及其有故临文”,才会“大小浅深,各以类触,沛乎若决陂池之不可御”。而“粪土之用,有时与金玉同功”。古人云:有所不为而后有为。“不为”,即牺牲,只有牺牲掉一切与学术事业无关之事,精力专注,不为外界各种纷扰所引诱,所困扰,心若枯井,长年累月地甘于寂寞,坐得冷板凳,才能在学术上有所作为。名势权位这一

7、类炙手可热之事,要尽量排斥得远些。眼向学术而心热名缰利锁,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杨思卓谈读书管理学家、教授杨思卓形象地比喻,品书如进食,得其法,营养与美味兼得;不得其法,或不得美味,或不得滋养,或伤害身心。然而其法何在?古今中外名人读书各不相同,皆在因事、因人、因书而变。读书要求医问药。汉代经学家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求医问药法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因病求医,对症下药。作家王蒙就有体会:有“躁郁症”要读《老子》。我体会:“读书破万卷”,这个“破”字,功夫不是下在将书读“破”上,而是要破解问题。用药当用

8、良药。《孙子兵法》云:“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取法其下,则得其下下。”千万不能吃错了药。读一本庸书或坏书,就等于和一位庸人或坏人对话。如何做一个善问者?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做法是问三个问题:A.“是什么”;B.“怎样办”;C.“为什么”。如果这三问之后还有疑问,那我再补充一条:“扪心自问”,往往会一通百通。读书要同频共振。读书与交友都是讲缘分的,所谓一见倾心。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