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229555
大小:12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27
《我国医疗监护仪市场需求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国医疗监护仪市场需求分析1、我国医疗监护仪行业发展现状 (1)我国医疗监护仪市场需求状况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的市场在稳步增长,医疗监护仪从过去主要用于危重病人的监护,发展到目前普通病房的监护,甚至基层医疗单位和社区医疗单位也提出了应用的需求。市场的发展使监护仪成为一种日益增长的、临床急需的设备之一。2009年,我国医疗监护仪市场需求规模达到13.6万台,整体市场销售额超过20亿元,过去三年市场需求复合增速达到33%。 虽然我国监护仪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市场需求已逐渐形成一定规模,但
2、监护仪普及率(监护仪保有量/医疗机构床位数)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009年整体水平大约在20%左右,与美国大约80%的普及率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2)我国医疗监护仪市场竞争情况 我国人口众多,2009年总人口超过13亿,65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人口总数的8.5%;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2009年我国GDP的复合增速为9.7%,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日益提高,2000年到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
3、民纯收入复合增速分别为12.2%和9.8%。各种因素促使国内、国外的监护仪生产企业纷纷看好中国这一市场。目前,在我国医疗监护仪行业,存在国内品牌和国外品牌两大阵营。国外品牌以飞利浦和GE为代表,主要目标市场为我国监护仪高端市场,其产品性能稳定,同级别产品价格比国内品牌普遍高30%-40%,国外品牌在抢占中国高端市场的同时,也通过各个渠道深入国内常规产品市场,例如飞利浦2008年收购国内企业金科威来深入常规产品市场,GE也积极制定“草根”战略进入我国二、三线监护仪市场。国内监护仪品牌主要有深圳迈瑞、广东宝莱特
4、、深圳科瑞康和理邦等品牌。 国内品牌通过10多年的发展,逐步摆脱了简单组装生产的经营模式,在研发投入和研发水平方面也有快速发展,产品竞争力大大提高,逐渐在常规监护仪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凭借自身成本、价格、本土化等优势与国外品牌在高端市场展开竞争。 (3)我国医疗监护仪出口情况 我国医疗监护仪品牌在逐渐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2005年,我国监护出口量为27,802台,出口金额为4,428万美元,到2009年,出口量和出口金额增长到116,369台和18,690万美元,分
5、别是2005年的4.19倍和4.22倍。图表1 2005-2009年我国医疗监护仪出口情况监护仪商品税号:90181930出口情况数量(台)金额(万美元)2005年27,8024,4282006年53,8917,5292007年84,76212,2142008年96,23515,4362009年116,36918,690 由于欧美等国家对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准入监管,进入企业要经过一系列的注册和认证。目前,中国企业只有迈瑞、宝莱特、金科威等少数几家企业均通过美国FDA注册、欧盟CE认证。 2、
6、影响我国医疗监护仪市场发展的因素 (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医疗监护仪行业发展 为保障人民基本健康需求,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国家越来越重视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等相关政策的出台都推动了我国医疗监护仪行业的快速发展。 (2)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持续上升拉动监护仪需求增加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上升和健康意识增强,我国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费用持续上升。从2
7、000年到2008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从4586.6亿元增长到14535.4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15.5%。图表22000-2008年我国医疗总费用及其复合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卫生部 虽然我国医疗总费用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但绝对数据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006年,我国医疗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4.6%,人均卫生费用为216美元;美国医疗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5.3%,人均卫生费用为6179美元。美国人均卫生费用是中国人均卫生费用的28.6倍,
8、可见我国医疗卫生费用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医疗卫生费用的增加能够促使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器械装备水平的提升,从而带动监护仪市场的发展。 2、影响我国医疗监护仪市场发展的因素 (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医疗监护仪行业发展 为保障人民基本健康需求,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国家越来越重视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医药卫生体制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