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209608
大小:355.00 KB
页数:78页
时间:2019-07-26
《教育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习贯彻《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周满生教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正式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从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教育发展作出了规划。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胡锦涛在大会上就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五项要求:1、必须优先发展教育。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3、必须坚持改革创新。4、必须促进教育公平。5、必须重视教育质量。这五项要求也是《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为什么要制定《规划纲要》?第一、这是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今后10年是中国全面建
2、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国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伴之而来的资源、环境、人口等一系列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凸现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第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型转变,教育是将自然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对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分析表明,职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每增长一年,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17%。教育成为国家战略的优先领域,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强则国家强。第三
3、、从国际角度看,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纷纷制定面向未来经济竞争、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长期教育发展战略,以谋求最大的发展空间和国家利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所有主要发达国家以及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国家都在国家和州层面制定旨在加强人才培养和深化教育制度改革的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与战略。教育战略规划已经成为世界不同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站在全局与未来角度对教育发展实施战略决策和管理的有效工具和自觉行为。从某种角度上看,21世纪多极化、多样化的世界教育进入了一个“战略谋划的世纪”。第四、深化教育改革是全社会共同心声**突出表现是教育仍然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
4、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与科技领域存在突出问题教育理念功利思想严重;教育体制僵化,育人模式雷同;标准化、应试化的机制严重磨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大学官本位和行政化严重;科研领域心态浮躁,抄袭成风;缺乏具有全球化背景的领军人物,缺乏创新思想的领导者。制定《规划纲要》的过程*在制定《规划纲要》之前,国务院成立了《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温家宝总理和国务委员刘延东分别担任这两个
5、小组的组长。制定工作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调研阶段(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组成了十一个调研小组,对教育领域的问题进行全面、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在这个阶段中,刘延东召开了多次有百名各界人士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议,听取各方面的意见;2009年初在媒体上就20个热点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第二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规划纲要》文本撰写和研讨阶段(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规划纲要》工作小组根据调研报告和各界意见撰写文本并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在这个阶段中,工作小组邀请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参与起草和修改工作,刘延东召开了多次专家咨询会议听取各界
6、人士对文本的意见。2010年1月,温家宝总理又亲自召开了五次座谈会,分别听取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到学校第一线视察、听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对《规划纲要》中的指导方针、战略思想、发展目标、改革举措进行了反复讨论研究。第三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公开征求意见阶段(2010年2月28至3月28日)。《规划纲要》(讨论稿)在各大媒体全文公布,在全国公开征求意见。共收集意见建议27855条,媒体的评论和意见建议249万条。在此基础上,《规划纲要》又进行了数百处修改。这次《规划纲要》的制定动员人员之多,征求意见之广,讨论时间之长是历史上空前的,体现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的提升。《
7、规划纲要》的制定原则1、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制定《规划纲要》的思想基础;2、客观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教育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存在的不足和问题;3、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政策措施向困难群体和薄弱环节倾斜;4、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国情,统筹考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5、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尊重基层和群众的创新精神,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努力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