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 (1)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 (1)

ID:40205019

大小:6.82 MB

页数:221页

时间:2019-07-25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 (1)_第1页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 (1)_第2页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 (1)_第3页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 (1)_第4页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 (1)_第5页
资源描述: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 (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面向新世纪机电类重点系列教材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主编孔庆华母福生刘传绍副主编赵海鸣张昌娟高建春许旭萍甘勇乔怡主审郑桢德内容提要本书为第2版,结合了近年来教育改革成果和本科教育的特点,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实用性强。全书前后呼应,整体性强,采用了新的国家标准;表述独特,通俗易懂,便于自学。全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绪论,轴和孔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测量技术基础,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明精糙度及其检测,光滑工件尺寸检测和量规设计,零件典型表面的公差配合与检测,尺寸链。该书可作为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制

2、造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成人教育学院、函授大学、电视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机电类专业本科及专科的教材,还可作为从事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孔庆华等主编—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9(面向新世纪机电类重点系列教材)ISBN9787560823775Ⅰ极…Ⅱ①孔…Ⅲ①公差:配合②零部件测量ⅣTC80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1)第097997号

3、面向新世纪机电类重点系列教材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主编孔庆华母福生刘传绍责任编辑曾广钧责任校对郁峰封面设计潘向蓁出版发行同济大学出版社www.tongjipress.com.cn(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邮编:200092电话:021-65985622)经销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印刷同济大学印刷厂开本787mm×1092mm1/16印张14印数1—4100字数350000版次2008年9月第2版2008年9月第1次印刷书号ISBN9787560823775/TH

4、·48定价28.00元本书若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向本社发行部调换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前言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是联系设计系列和工艺系列课程的纽带,也是架设在基础课、实践教学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其内容主要是标准化和工程计量学有关部分的有机结合,并渗透到市场调研与预测、产品的研发、原材料和标准通用件的采购、零部件的制造与检测、专业化生产的组织与协作、产品装配与测试验收、产品

5、的售后与使用等全部生产活动中。与世界逐步接轨并高速发展的中国,在科技、经贸、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制造业)等方面亟待提高极限与配合及测量技术的水平。本书是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近几年机械工程学科课程指导小组有关的指导思想及全国高校改革的有关精神,结合兄弟院校以及合编院校改革本课程的经验和现有教学资源,在分析各种同类教材和最新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提高起点,精简内容,以满足机械工程学科的教学为原则。本书由中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

6、大学、同济大学共同编写而成。作为面向新世纪机械学科的新课程体系中一门技术基础课教材,本书在编写时力求突出以下特点:(1)突出极限与配合及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加强常用标准的应用和常用几何量测试基本技能的培养。(2)根据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新课程体系的特点和需要,筛选并精简内容,删除不必要的数学推导过程,精简标准方面的内容,为培养学生查找标准、设计手册的自学能力创造条件。(3)为了便于自学、教学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书中辅以针对性强的实例,且每章配备了联系实际的习题。(4)在导论中,力求简明而适当地介绍互换

7、性、标准化、优先数和优先数系、极限与配合及技术测量的发展、课程研究的对象、基本特点及要求等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5)全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资料翔实,极限与配合一律采用最新国家标准。便于根据各专业对本课程的不同要求,对书中内容进行取舍。本书适合作为机械工程、机电结合类专业和成人教育相关专业等新课程体系的基本教材,也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机电一体化、计量测试、检验人员参考。本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教师应将单纯为学生讲授知识转变为对他们的能力、素质的培养,并尽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将立足点

8、转移到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这样便不难达到本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此外,学好本课程,还需要通过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验教学等环节不断地实践、巩固和加深。本书的编者为:孔庆华(内容提要、目录、前言、第1章),母福生(第2章),刘传绍、张昌娟(第3章、第7章),赵海鸣(第4章),高建春(第5章),许旭萍、乔怡(第6章、第8章)。全书由孔庆华、甘勇统稿、郑桢德审阅。孟小文、段思迪、焦文瑞、刘桂行、赵名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