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144623
大小:83.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7-23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题一:贺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各种有特色的贺卡,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审美意识。 2、使学生能够选择身边的各种材料,大胆地高计贺卡,体验绘制的乐趣。 3、在贺卡作品中表达自己的美好莱的祝愿,增进情感的交流。 教学准备:收集有个性的贺卡、准备纸张、剪刀、胶水。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了解各种个性贺卡、并能动手绘制一张。 教学难点:贺卡的材料的运用的巧妙,作品有创意。 教学过程: 一、欣赏激趣。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的各种贺卡、分析作品的材料的运用及表现方法,激起创作的热情。 二、体验材料。 展示课前准备的各种旧材料及纸张,探讨如何运
2、用到作品中。鼓励学生自由、大胆的想像设计、体验创作的乐趣。 三、动手制作。 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到了材料的基础上运用简单的剪、贴、揉、卷、折、撕等多种方法来绘制一张贺卡。 四、交流作品。 在贺卡的空白处写上祝福的话语。集体互赠作品,欣赏评析不同的风格的贺卡。24课题二:诱人的瓜果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去观察、体会、表现各种瓜果的外形、颜色等。 2、能够运用色彩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感受,创作出有情趣的画面。 3、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创作出有情趣的画面。 教学准备:画板、学生自己喜欢的瓜果和绘画的用具。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
3、多种绘画的形式与色彩表现瓜果,体验艺术的美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够突破瓜果常规的造型与色彩,进行大胆的想像与创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游戏:你画我猜。 一个学生简单地画出一个瓜果的线条,其余同学猜瓜果的名称。 2、揭题。诱人的瓜果。 二、教学新课。 1、看颜色,说瓜果。 请同学们根据不同的颜色说说可能是哪些水果。 2、走近大师的画。 引导学生欣赏瑞典当代画家格利斯的绘画作品《静物》。 3、欣赏伙伴的作品。 通过欣赏课体中或生活中小伙伴的作品,学习表现方法,激发表现的激情。 4、让学生思考怎样表现自己的作品、交流
4、讨论。 5、完成作业。教师相机指导。 三、小结评价。 作品展示。通过各种途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选取出最佳创意奖、最佳作品奖。 四、课后拓展。 尝试用没有运用过的方法来表现瓜果。24课题三:瓜果的想像 教学目标: 1、了解瓜果在大小、形状、色彩和质感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2、能掌握切挖、拼接、组合等多种方法设计制作作品。 3、引导学生感知美存在生活中,激发学生大胆参与和积极创作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瓜果也美丽》、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好各种各样的水果,小刀、水彩等绘画工具。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充分利用瓜果本身的大小、形状、色彩进行
5、充分的想像、能巧妙地运用拼接、切挖、组合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学难点:能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大胆地想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课件故事。提问:看到刚才的动画故事,你能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内容。 2、引导学生说出:瓜果的想像可以有添加、切割、拼接的方法来造型。 二、教学新课。 1、谁是最佳设计师。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说说自己的创意和方法。 2、大家齐动手来设计。 动动手、说一说、做一做。 3、学生自己设计交流作品。 三、作品展示。 议一议,你最欣赏谁的作品。 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作品中的新方法、重点介绍有创意,别具
6、匠心、与众不同的新颖作品。24课题四:冷色与暧色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欣赏图片中感受到冷暧色的调的装饰美。 2、让学生初步认识并能理解冷色和暧色。能用水粉调出较冷、冷和较暖、暖的色彩。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和色环、图片、水粉、画笔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冷暖色的色调及其装饰美。 教学难点:感受冷色与暖色带给人的情绪影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准暖色。 1、课件展示从日出到月夜变化。 问:日出的色彩与月光下的风景给我们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2、色彩的本身有温度的差别吗?为什么你会感受到冷暖呢?说明色彩的冷暖是人们在长
7、期经验的联想的结果。 3、引入课题。 二、冷暖色的认识。 1、三原色和三间色中的冷暖色。出示图片:由哪些色彩组成。 2、认识色环中的冷暖色。 3、试着用画笔来画一画冷暖色。 4、举例说明自然中和生活中的冷暖色。 三、冷暖色的相对性。 1、课件出示紫色的花,变换背景,说明冷暖是相对的。在相互对比中产生冷暖关系。 2、绿色和黄色、蓝色的比较。 四、欣赏生活中的用冷暖装饰的图片。 五、作业练习。 你能用水粉色调节器出冷、较冷、暖和较暖的色彩吗? 六、总结欣赏。24课题五:冷暖色调的画。 教学目标: 1、复习冷暖色的知识,培养色彩美感
8、意识。 2、正确运用冷暖色创作或临摹一幅风景画。 3、欣赏冷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