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124705
大小:113.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7-22
《物质跨膜运输地方式教学设计课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文档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本章前两节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本课是在了解前两节的知识基础之上,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的方式提出猜想。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
2、的意义。二、学生情况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膜”指是生物膜(这里主要是指细胞膜),而在这之前的第三章第一节学生已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本节就是更详细的介绍其功能之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功能总与结构相关,本章的前两节已学习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知道生物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但学生仍存许多疑问:各种小分子、离子进入细胞时又有什么不同?细胞产生一些大分子(如分泌蛋白)又是如何出细胞膜的?教师根据学生这样的知识背景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课堂。三、教学目标1、说明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2、明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3、学会根据现象提出
3、问题,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方法;4、提高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探索使用图表描述生理活动的方法;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2、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难点:主动运输五、教学思路依据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本教学设计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六.教学策略及教学媒体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种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有关跨膜运输的几
4、种方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实施设计意图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 标准文案实用文档新课导入运用课件展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 [提问]生物膜的结构如何?在控制物质进出时有什么特点? 利用课件展示图片:人工合成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 [提问]仔细观察图示,是不是生物膜?为什么? 学生回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并积极回答。 踊跃发言:“不是生物膜,因为它只有磷脂双分子层,中间没有蛋白质” 通过新旧知识链接导入新课
5、 无蛋白质生物膜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探索物质跨膜过程的兴趣。(教师适时评价,鼓励他们观察得仔细)问题探讨[过渡]图示进一步展示对各类物质的通透性,并讨论: 1、什么分子可以通过这层膜,什么分子不能通过? 2、葡萄糖、氨基酸等不能通过这层膜,但人体又需要这些物质,对此你该如何解释? 3、观察图示,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回答,并提出一些问题:“蛋白质在某些物质运输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细胞需要的离子是否也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来运输?”“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否相同?” 发挥学生想像力,结合生物的特点认识物质跨膜运输
6、方式。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 一、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演示扩散现象:往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分析扩散的特点: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运动。 [设疑]物质进出细胞是不是与上述扩散相似? 仔细观看演示 标准文案实用文档索 新 知 [分组探究]下面请同学们自学P70-72,思考物质运输有哪几种方式,各有什么特点?(以表格形成展示出来) [成果交流]要求各小组将学习成果通过展示台展示出来,其它小组给予评价。 [知识巩固] 动画1:自由扩散与协助扩 散的
7、区别 动画2:协助扩散与主动运 输的区别 教师对刚才讨论的不足之处结合动画展示进行指正,并出示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坐标曲线图 [进一步探究] 思考扩散与物质进出细胞的区别。 阅读教材、探索新知。 小组内探讨学习的内容,并完成表格内容。 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其它小组提出质疑。 观看动画资料: 学生听教师讲述在探究过程中一些不正确的理解。 辨别三种运输方式的示意图 标准文案实用文档1、资料分析:在无氧条件下,植物根细胞对钾离子的吸收减缓或停止,为什么? 2、提问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主动运输的生物学意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