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ID:40124287

大小:2.23 MB

页数:75页

时间:2019-07-22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史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史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史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史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书目《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朱大渭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魏晋玄学与文学》孔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魏晋的自然主义》容肇祖东方出版社《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穆克宏中华书局《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校辑中华书局《魏晋南北朝诗精品》黄明等上海科学院出版社《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魏晋文举要》高步瀛选注中华书局《南北朝文举要》高步瀛选注中华书局绪论一、社会概况:时代特点:1、全国长期分裂:建安(196-219)——隋开皇九年(589)灭陈,4

2、00余年。四个世纪中,除西晋曾短暂统一(37年),全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共建立35个大大小小的政权。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军起义中平六年(189)董卓之乱。西晋:贾后之乱,八国之乱,永嘉之乱南方:刘裕代晋北方:五胡十六国(前后:符坚的淝水之战)(一)2、政权更迭频繁:3、社会动乱:东汉人口峰值超过6000万,220年人口进入谷底,22(3)000万,三国末3000万,晋武帝太康(280)1600万,东晋灭亡时1700万,长期在2000万左右。4、民族矛盾尖锐:尤其是南北朝对立时(二)政治制度:门阀制度“上品无寒

3、门,下品无士族”“王与马,共天下”(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这种制度汉末逐渐形成,如刘表治荆州,定五经章句,为一般名士所依归(王粲)影响:寒士不平成为重要主题(左思《咏史》;鲍照《拟行路难》);世族构成文学集团:如陆氏、谢氏、萧氏、庾氏、徐氏;世族的文学趣味的影响表现(1)《世说新语·尤悔》王浑后妻,琅琊颜氏女,王时为徐州刺史,交礼拜讫。王将答拜,观者戏曰:“王侯州将,恐无由答拜。”王乃止。武子以其父不答拜,不成礼,恐非夫妇,不为之拜,谓为颜妾,颜氏耻之,以其门贵,终不敢离。《世说新语排调》:王浑与妇钟氏共坐,见武

4、子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生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不可啻如此。“(参军——浑弟王俭,贵老庄之学,历大将军参军,年25岁)(2)齐王源嫁女于富阳满氏遭沈约弹劾。(3)晋孝武帝时贾弼之广集百家谱记,编成《十八州士族谱》,后其孙贾希竞受北人王泰宝贿赂,将其冒入琅琊谱,差点被齐明帝杀头。(三)思想领域思潮纷起,异常活跃,可以概括为: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三)1、儒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整个社会政治与道德得纲纪,而汉末黄巾军起义,动摇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5、汉末曹操“不仁不孝而又治国用兵之术”)(《求逸才令》)傅玄:“魏武好法术,天下重刑名”“魏文幕通达,天下贱守节”。鲁迅“更因思想通脱zhihou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魏晋风度即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三)2、玄:兴起于魏晋之际,盛行于西晋。(1)源于何晏、王弼对《论语》及《老子》《庄子》的注释。王弼《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何晏《论语集释》(2)东晋时又吸收了佛学成分。(3)内容:强烈的思辨性问题:圣人有情无情、声无哀乐、言意关系等。(4)对文学影响:崇尚虚无,

6、贵自然,辩形神。(三)3、佛道流行:(1)佛: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白马驮经(《四十二章经》)至洛阳,建白马寺,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出现大量翻译家——梁时佛寺2846座,僧尼82700,对文学的影响:A想象力丰富(儒家重生轻死,“未知生,安知死”;道家——长生不死;小乘佛教:人死精神不死,前世、今生、来世)B故事性加强(鹅笼书生)C对中国音韵学的影响:诗歌格律D丰富了中国的语言和词汇“菩萨”“姻缘”E文学观念的丰富:空、明(2)道教:约产生于汉末,张道陵为创始者。炼丹吃药——统治阶级;养生医术——

7、平民阶级文学:游仙诗,也加强了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对中国文学想象力的刺激:仙界、浪漫主义的艺术境界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从民间文学与政教文学向文人文学转变,文人文学传统正式形成,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四、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沿着文学的艺术特质展开(一)阶段:1、文学的觉醒与独立:重抒情、重性是美的探讨、重表现手段、表现方法——建安、正始(1)建安:士人独立的人格——文学独立的特质(重个性、重欲望、重感情:三曹)(2)正始:把哲理引入文学:是建安文学的理性发展,亦是文学非功利性的另一阶段(一)2、文学的士族化倾向:(1

8、)士族有世袭的政治特权,也有占田、荫客等经济特权(2)不问政事、明哲保身、崇尚虚浮、向往声色、气质纤纤弱、情感细腻(3)《文赋》是文学重自身特制的进一步发展的产物(4)东晋军事上偏安,思想上谈玄:“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文心雕龙——时序)——出现玄言诗,取代了文学的一些基本特质(5)刘宋——拉拢士族。文帝时设儒、玄、史、文四馆,帝王倡导,逐步走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