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ID:25162775

大小:9.94 MB

页数:289页

时间:2018-11-14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目录第一章建安与正始文学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三章陶渊明第四章南北朝诗歌第五章南北朝民歌第六章南北朝小说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绪 论一、分期: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东魏→北齐汉 魏    北方十六国→北魏末 蜀 西晋          西魏→北周建 吴                  隋安      南方东晋 →宋→齐→梁→陈↓               

2、     ↓(196)………(约400年)……………………(589)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一)、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战乱和分裂。对应于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二)统治集团中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人的寿命也较短,如曹丕享年41岁,王粲、徐干、应玚、刘桢、陈琳皆死于建安二十一、二年的疾疫。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丁廙、嵇康、陆机、陆云、张华、潘岳、郭璞、刘琨……《又与吴质书》:“昔年疾疫,亲故

3、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文学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三)、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1、儒学衰微,玄学兴起。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玄学对魏晋文人的人生价值观念、思想作风、人生态度、审美意趣理念乃至文学的风格,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流”。魏晋风流:飘然高逸、不营物务、栖心玄远。表现为:吃药;饮酒;纵情享乐、放荡狂妄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

4、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着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尤悔》玄学家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举止和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旷达、清高、风度,是一种崇尚虚无,空谈玄理的风气。清谈:

5、即不无实际地谈玄论道。2、清谈成风(1)佛学的传入佛学从东汉传入中国,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才发展起来。这对此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3、佛道盛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起源于原始图腾宗教崇拜。道教的教义和佛教完全不同,它不否定现实生活,相反要以各种方术帮助享乐,即能给与虚幻的满足,又具有实用性,因此信奉者颇多。(2)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一)想象世界的丰富;(二)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三)文学观念的多样化。(3)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起源于原始图腾宗教崇拜。道教的教义和佛教完全不同,它不否定现

6、实生活,相反要以各种方术帮助享乐,即能给与虚幻的满足,又具有实用性,因此信奉者颇多。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的自觉“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经过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立言》: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若文者,惟须绮穀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曹丕《典论·

7、论文》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善实,诗赋欲丽”;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丽,赋体物而浏亮”;对文学审美性自觉追求的表现:(1)开拓了一些新的题材(2)文学形式的更新演化(3)追求修辞的华美。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第一章建安与正始文学一、建安文学繁荣的社会原因建安文学的时间段限,上起汉献帝元年(公元196)下到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3)指汉末魏初的文学,共27年。其主要作家大都生活在汉献帝建安时期。(一)儒学失去统治地位,思想意识的解放。(二)饱经忧患的文人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

8、解。(三)曹氏父子对文学的提倡及奖励推崇。二、建安文学的特点(一)五言诗创作的腾涌。(二)开始了以乐府民歌为主向文人诗歌创作为主的转变。(三)建安风骨的形成。建安风骨:风,指思想感情,骨,指语言辞采。建安风骨指作家的作品在内容上所表现出来的慷慨悲凉的精神,在语言上表现的格调清新的鲜明个性。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