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的回归

写作素材的回归

ID:40108859

大小:364.81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7-21

写作素材的回归_第1页
写作素材的回归_第2页
写作素材的回归_第3页
写作素材的回归_第4页
写作素材的回归_第5页
资源描述:

《写作素材的回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源头活水汩汩——写作素材的回归挖掘同学们待在学校里,泡在课本中,而课本是古今中外思想精英的呕心之作,经典之作,是吹尽黄沙得到的宝贵的金子。学生却耳濡目染不为所动,提笔作文腹中空空,叫苦连连,真可谓抱着金碗去行乞。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给他的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巴格达商人在匆匆赶路。其时已是半夜,四周一片漆漆黑。忽然山沟里传来了一个陌生的声音:“捡几块石头吧,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商人将信将疑,不过,他还是弯腰捡了几块,然后继续赶路。他走啊走,走了几个小时,终于走到城里。这时天已渐亮了。他掏出了

2、一块石头一看,原来是块金刚石。赶忙掏出另外几块,结果不是金刚石,便是红宝石、绿宝石。商人高兴极了。可高兴的同时又深深后悔,当时怎么不多捡一点?巴甫洛夫接着说,学习便好比捡石头,知识是真正的宝石,等我们明白过来时,便会后悔自己没多捡几块。这个故事通俗却既巧妙又有深意。商人与学生作比,商人在忙生意,自然不会关心捡什么石头,学生自有其以为值得忙的,休闲娱乐,学习为其当时的“职业”,大多学生却不以为然。夜半的情境设置很妙,夜半的商人看不清石头的颜面,对陌生的声音自然是将信将疑。学生在学习中还不能体会“书到用时方

3、恨少”的情境,还不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神奇,缺少捡拾石头的内在动力就不足为怪。用这个捡石头的故事来说课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是再恰当不过了。成天在山间穿行,成天与宝石相伴,不懂得捡拾,不懂得今日的捡拾将捡得一个与宝石相伴的人生,这实在是对时光犯下的罪过,是对生命表示的最大的不尊重。据统计,在三年高中的语、数、英、政、史、地学科里,学生接触到的人物或文学形象、历史事件、自然风物非常丰富,如中外古今人物有100多个,包括孔子、曹操、文天祥、焦裕禄、霍金等。文学形象将近100个,包括林黛玉、刘兰

4、芝、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历史事件有岳飞抗金、胡服骑射、南京大屠杀……现实见闻有网吧、马加爵杀人事件、刘翔的“飞翔”、美伊战争……积累材料是写作的前提。学生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笔随。作文训练中,我们可以用筛选的眼光从课文读本中存在着相关或相似的事例精华中提炼出一两句,加以分门别类,冠以诸如“爱国”、“素质教育”、“说话艺术”等话题加以汇总,以丰富自己的作文资源。这里撷取几例加以说明:1.表现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可以用信陵君礼贤下士、毛遂自荐等内容。信陵君尊重出身低微的侯生,是任人唯贤的典型;

5、毛遂的自信和在关键时刻所表现的智勇,都表明真才实学的重要,同时也说明人才是在实践的检验中才脱颖而出的。2.表现人生哲理的。比如论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一成不变地看问题,就可以运用《察今》中“荆人渡河”“刻舟求剑”等故事。这两个故事都谈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道理;韩非子的《五蠹》认为古今社会不断变迁,法治应适合时代要求,“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还举了一个寓言“守株待兔”不知变通的故事。又如表现遵循量变与质变的规律、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可以联想到《劝学》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积土成山”

6、、“积水成渊”、“积跬步”、“积小流”的名言。3.表现和谐共赢、团结协作的。①位于廉颇之右的蔺相如深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于己于国不利,“定国双璧”名扬天下;②六个大国虽强大却并不团结,甚至隔岸观火,勾心斗角,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③紫藤罗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它们凭借紫枯树和篱笆,以昂扬之姿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美丽;枯树和篱笆,本无风景可言,但它们凭借紫藤罗和牵牛花,成就一道道风景。4.表现虚实相生、艺术人生的。①维纳斯断臂之残缺,造就穿越时空的永恒之美;②唐诗曰:“一叶飘零而知秋,

7、一枝勃发而见春”;③八大山人朱耷画鱼不画水,白石老人画虾不画水,留下空白,“虚实相生”。5.表现亲情及子女教育的。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的言论给意气用事的赵太后当头棒喝;②父母越俎代庖,干涉子女自由,终酿成焦仲卿、刘兰芝“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的悲剧;③《病梅馆记》中的文人画士喜欢梅之曲、之欹、之疏,“斫直、删密、锄正”,此心态不也与当代一些父母以己之所好,扼杀孩子个性发展有类似之处?④《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⑤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6.表现优势与劣

8、势、主动与被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的。可以引用《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赤壁之战》中曹操与孙权强弱对比作经典事例。7.表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最典型的当数《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的《涉江》里“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虽表现的是忠君思想,不也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吗?《过秦论》、《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里“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