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改革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

ID:40107349

大小:351.31 KB

页数:56页

时间:2019-07-21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_第1页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_第2页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_第3页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_第4页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昌平教师进修学校王淑霞2006、5、31引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

2、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总体目标是:具体目标:“六个改变”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和谐、全面九年一贯考虑从低到高综合性:1---2年级品德与健康3---6年级品德与社会6----9科学1----9艺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

4、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选择性:国家、地方、校本,选修、必修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

5、、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昌平区地方教材:《走进昌平》《昌平德育》《昌平历史》《昌平地理》北京市地方教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安全应急与人防知识》《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中学生艾滋病预防教育》《写字》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对新课堂的认识与理解(一)从传统意义上的一节好课说起(二)新课堂“新”在哪儿?“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以知识传授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地、有组织的加以呈现,学

6、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让学生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方法和技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需要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一味的操作者转化为研究者。教师教学行为的新变化(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回顾上一世纪学校教育所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

7、转变(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感知一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概括一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知识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显然,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信息交流方式。

8、1.以讲授法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施,学生受。2.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3.以讨论法为主的三项交流方式,师生之间互相问答。4.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一情绪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