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太阴阳明论》ppt课件

《素问太阴阳明论》ppt课件

ID:40097387

大小:80.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7-21

《素问太阴阳明论》ppt课件_第1页
《素问太阴阳明论》ppt课件_第2页
《素问太阴阳明论》ppt课件_第3页
《素问太阴阳明论》ppt课件_第4页
《素问太阴阳明论》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素问太阴阳明论》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本篇讨论了阴经和阳经的功能和病变特点,因以足太阴、足阳明为代表,故名“太阴阳明论”。[篇解]马莳:“太阴者,足太阴脾也;阳明者,足阳明胃也。详论脾胃病之所以异名异状等义,故名篇。”1.理解太阴与阳明的生理、病理特点,掌握“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观点。2.掌握“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生理和“脾病而四肢不用”的病理。3.理解“脾不主时”的理论。[学习要求]一、太阴阳明的生理特点及发病趋向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1],更虚更实[2],更逆更从[3],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

2、: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4]。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5],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6]。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1.阴阳异位:脾胃及脾胃脉在人体的部位有异。2.更虛更实:张介宾注:“阳虚则阴实,阴虚则阳实,是更虚更实也。”3.更逆更从:指太阴、阳明经气往来方向不同。

3、4.阳道实,阴道虚:《素问集注》:“阳刚阴柔,故阳道常实,阴道常虚。”5.不时卧:《甲乙经》作“不得卧”,可从。6.肠澼:古病名,症见大便滞下,里急后重,大便中有泡沫及脓血。澼,在水中漂洗丝棉。阳道实,阴道虚[理论阐释]道,规律,此指性质和特点。阳道实、阴道虚指阳刚阴柔,属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属阴的五脏多病内伤而为虚证。在生理上,五脏主藏精,故多不足;六腑主传化,故多有余。在病理上,外感之邪首先侵犯阳经、阳腑,多见邪气有余的实证;内伤之因首先侵犯阴经、阴脏,多见正气不足的虚证。因此临床上治疗五脏病多用补法,治疗六腑病多用泻法。邪气伤人,同气相求不同性质的邪气,对人体不同部

4、位的伤犯有一种易感趋向。这种趋向性表现为以类相从、同气相求。属阳的邪气,多侵犯属阳的部位,而属阴的邪气,则多侵犯属阴的部位。风为阳,湿为阴。人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如:风邪伤人,多发脑风、目风、首风、风水等病;湿邪伤人,多发濡泻、足胫肿、下肢痿软无力等病。二、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与脾病四肢不用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1]于胃,而不得至经[2],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3],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

5、,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4]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5],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6]。1.禀气:禀受水谷精气,即得到水谷精气的充养。2.至经:《太素》作“径至”,可据改。3.津液:此处泛指水谷精气。《素问·奇病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可证。4.三阴: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5.嗌:即咽,此指食道上端。6.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故不用焉:《素问绍识》认为此二十八字与上文

6、语义重复,是为衍文。可参。1.脾为胃行其津液的机理(1)结构基础:(“脾与胃以膜相连”),足太阴脉“贯胃属脾络嗌”,脾胃脉相互络属,这是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物质结构基础。(2)功能方面:在脾气的协同作用下,阳明胃腑腐熟水谷生成水谷精微。但水谷精微不能“径至”其他脏腑,须在脾气的转输作用下,才能从胃腑输布到三阴三阳经及五脏六腑,由于“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云脾“为胃行其津液”。[理论阐释]2.脾病四肢不用的道理(1)生理:四肢之所以能正常运动,是由于其不断得到胃中水谷精气的充养。然而胃中水谷精气“不得径至”于四肢,“必因于脾,乃得禀也”。(2)病理:若“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7、,则会影响胃中水谷精气向四肢的输送,造成“四肢不得禀水谷气”,致使四肢之气日益衰少,四肢之脉渐为不利,四肢的筋骨肌肉失养而难以正常运动。这一论点是从脾胃为水谷精气生化之源的角度提出的,反映了“后天之本”的重要性,是用调理脾胃法治疗痿病的重要理论基础。三、脾不主时1.治中央:治,主、旺之意。张介宾注:“五脏所主,如肝木主春而旺于东,心火主夏而旺于南,肺金主秋而旺于西,肾水主冬而旺于北,唯脾属土而蓄养万物,故位应中央。”2.各十八寄治:寄,暂居的意思。土之正位在中央,而于四季之末,土旺主事各十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