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德育走向问题探析

当前德育走向问题探析

ID:40032080

大小:6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7-18

当前德育走向问题探析_第1页
当前德育走向问题探析_第2页
当前德育走向问题探析_第3页
当前德育走向问题探析_第4页
当前德育走向问题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前德育走向问题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当前德育走向问题探析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游雁摘要:在特定的时期,学校德育以“统一思想”为己任或许有其必要性,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变迁,我们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尊重人的发展,在德育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方面做出调整和改革,以期让我们的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走向人本。关键词:德育人本公民综合对话发展开放回归生活如今的社会已然处于一个价值多元、文化多样的时代,这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息息相关:通过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因素,以提高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通过开放,打破封闭落后的自循环状态,引进西方的变革因素,内外结合,以促进中国社会融入世界先进文明。于是

2、,各种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断涌入、撞击、融合,使原有的价值体系开始解体;多样的文化——中国的、西方的,传统的、现代的,主流的、非主流的等等也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选择。那么,在这个时代,长期以“统一思想”为己任的学校德育该何去何从呢?本文拟从以下七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一、指导思想——物本到人本德育中的“物本”思想,即将其工作对象——学生,仅仅当作手段,是实现其他价值活动的工具,而忘记人同时是目的,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换言之,就是只重视德育的工具价值,而忽视或否定德育的目的价值。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有:不考虑学生是否有能力接受或是否愿意接受,而仅从字面上进行思

3、想“灌输”;不允许学生怀疑、提问,否定其能动性,只将其作为接受“有关道德的知识”的容器;或用某种单一的道德学说去封闭、禁锢学生的思想。在“物本”思想的指导下,德育教材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某位或某几位名人、领导者的思想、主义等作为主要内容。也许在特定的时期,用以上方法和内容来统一学习者的思想,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当时间走到今天,凡此种种已无法前行。首先从社会变迁来看,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以后,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对我们的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已无法保持同样与同步;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快、加深了这一过

4、程。当我们的社会处于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学校德育能不能再统一学生的思想呢?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再从教育发展来看,二战以后,经济、军事、科技的竞争直接导致了教育的竞争,最终的结果是“主智”主义教育大行其道。但由于主智主义无视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因而受到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强烈批评,并引发上世纪60-70年代的“人本主义教育运动”,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弗洛姆等。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应当以人为出发点,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激扬生命,做一个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而不是进行S-R式的“训练”或“教导”。人本主义教育反对专制主义,认为应该构建“真诚、认可和移情性理解”的学校道德气氛,

5、消除教育中的权威主义。尽管,其因过分强调情意教育、忽视科学教育而受到指责,但其对我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都产生过深刻的启示与影响。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学校德育能不能只关注其工具价值,而漠视目的价值?最后从道德教育本身来看,它是一种具有强烈主体特征的活动:其一,没有主体,便没有道德;即使有了主体,如果主体并不信仰、服膺这一道德,也谈不上道德;其二,主体道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必须通过他自己,任何人都无法包办代替;成人和社会的价值引导虽然必要,也必须以主体的自觉认同和内化为基础。〔1〕所以,我们决不能把学生当做是物体、是容器,妄图把知识灌输进去就能让他们获得所需的智慧和完善自我

6、的能力,而应顺应时代的要求、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尊重人的发展,完成学校德育由“物本”走向“人本”的思想转变。学校德育走向“人本”,在思想观念上要肯定人是目的,即人(学生)是一切德育活动的终极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为了谁”的问题。人的任何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否定德育的工具价值,事实上“只有把德育的工具价值放在目的价值的基础上,德育才会以人为中介实现对社会需求的满足”。〔2〕然后是在教育过程中确保人是主体,即德育活动中人(学生)永远处在中心和主动的位置,强调的是“怎样做”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任何真正的发展与解放,都是使人们从各

7、种束缚中摆脱出来,确立人作为历史主体的地位,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性。保证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仅对于发挥其能动性非常重要,而且是其道德形成的“基本”甚至是“唯一”途径。而走向“人本”这一指导思想上的转变,必然要求道德教育在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方式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二、培养目标——顺民到公民有人说,中华传统文化原本就是产生“顺民”的温床,任何人一生下就必须学习服从守则,从肉体到精神。这个“守则”就是由秦汉至民国的2000多年里,一直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儒家纲常伦理价值体系”。“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