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四大哲学概念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哲学概念解读

ID:39977600

大小:72.8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16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哲学概念解读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哲学概念解读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哲学概念解读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哲学概念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文化四大哲学概念解读:慎独、中庸、寡欲、知耻为何要“中庸”?所谓“中庸”,指的是“执中”,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则为“和”。“中庸”的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中庸强调“诚”的重要,诚就是《大学》中所说的“诚意”。“诚”是人类先天的本性,而所谓“不诚无物至诚的人才能充分的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类的典范。中

2、庸之道是很难达到的完美境界。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为何要“慎独”?“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独特的自我修身方法,语出《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强调的“道”乃“不可须臾离”之意,是“慎独”得以成立的理论根据。“慎独”指的是人们在自己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自己。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境界,是衡量人们能否坚持

3、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准。“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为何要“寡欲”“寡欲”是《老子》中的概念,认道教徒为人处世应该节制欲望,个人多炼要少思寡欲,才能求得长生。《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为“咎莫大于欲得”。道教承袭并衍了道家的寡欲观,并将欲的内容概括为“不逾乎口实五味,体无衣暖,男女偶适”;认为欲是凶害之根,欲盛则伤气害性。因此,将无欲作为道教的戒律,如“老君二十七戒”“《妙林经》二十七戒”等,都要求道教徒摒除俗欲。元代道士景阳子言:“人能寡欲止于

4、安,一念澄虚在内观。非礼非仁休妄动,自然悔吝不相干。”《抱朴子·内篇》把内修术和寡欲说相结合,认为学仙之法只是“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而已。唐宋以后,道教内丹家更要求修道者“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无事而不为,无时而不寂”,达到无欲的境界。为何要“知耻”?中国的耻感文化可以追根溯源到儒家思想之中。大致而言,儒家的“耻”有三层意思:第一,德治之所以有效,在于它能使民众知耻。孔子认为,若仅以刑罚治民,民虽能免于犯罪但却不知道犯罪行为是羞耻的;若以德治教民,民就有羞耻之心,从而自觉地有所不为,自觉地不去犯罪。道德有其底线原则,这种原则的最终实现,是靠耻

5、辱感来完成的。第二,孔子认为人应该言而有信,以“不信”为耻。言行不一,自食其言是非常可耻的事情,正所谓“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第三,“知耻”体现了士大夫的咀当精神。孔子把耻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认为不管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只知道自己做官领取俸禄的人,是可耻的把个人的贫贱荣辱和国家兴衰存亡联系起来,应该以国家的无道为耻,把国家的振兴看做自己的一份责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