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考试重点总结

针灸学考试重点总结

ID:39907425

大小:34.31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7-14

针灸学考试重点总结_第1页
针灸学考试重点总结_第2页
针灸学考试重点总结_第3页
针灸学考试重点总结_第4页
针灸学考试重点总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针灸学考试重点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 《针经》是指《灵枢》 2. 王惟一的著作是《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 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足臂十一炙经》《阴阳十一脉炙经》  4. 三大总结:《灵枢》又称为〈针经〉,魏晋.皇莆谧〈针灸甲乙经〉是幸存最早针灸学专著,扬继洲<针灸大成>.  5. 王唯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6. 明代是针灸学最昌盛的时期7. 李学川〈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 8.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任、督、冲、带、阴、阳维、阴、阳跷脉共8条。 9. 六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故有六合之称 10. 

2、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想、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 井荥输经合 11. 经络: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一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体部分;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络的细小部分。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12. 十二经别:十二正经离、入 出 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13. 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14. 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班口角

3、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主症的疾病 15. 刺手:针刺操作时,医者持针的手。 一般是右手作用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押手:针刺操作时,医者用来按压辅助进针的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作用:a固定腧穴的位置,b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c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d控制针感。 16. 十四经:因任、督两脉不仅有各自的专穴(其他六奇经的穴位都依附于十二经中),而且与十二经关系密切,故常相提并论,合称十

4、四经。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17. 特定穴: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18.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19. 原络配穴:原穴与络穴相配伍使用的配穴方法。  20. 经外奇穴:是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 21. 奇穴:是指具有一定的名称,又有固定的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22.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也没固定位置而是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

5、位的一类腧穴。 23.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临床治疗的刺激点。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传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传输之意;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24.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腹募穴”。“  26. 得气:古称“气至”,今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酸麻胀痛等经气感应。 27. 行针:又叫运针,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

6、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28. 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29. 透天凉:将预定针刺深度分为浅(天部)、中(人部)、深(地部)三层,操作时,由深至浅,每层紧提慢按六次,如此反

7、复几遍(称几度),至病人自觉某一局部或全身有凉感时出针,不揉闭针孔,有泻阳退热的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及温疟、骨蒸痨热等症。 30. 滞针: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痛剧的状态。 33. 刺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后来又称“针法”。指使用不用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 34.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 35. 奇经八脉的功能:①任脉:“阴脉之海”总

8、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②督脉:“阳脉之海”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③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④冲脉:“十二经脉之海”或“血海”涵蓄十二经气血;⑤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⑥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⑦阴跷脉、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36. 十二经脉的络穴:肺络列缺偏大肠,胃络丰隆脾公孙,心络通里小支正,膀胱飞扬肾大钟,心包内关焦外关,肝络蠡沟胆光明,脾之大络是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 37. 十五络脉的作用: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