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904344
大小:12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14
《教案制作封面和封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案制作封面和封底一、教材分析该教学内容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3章第1节第4课时的内容,课题为《制作封面和封底》。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封面封底的组成和布局,以及掌握图片与艺术字的插入和大小位置的更改方法,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完成封面封底的设计。一个好的封面可以立刻吸引人的眼球,让人有心旷神怡的感觉。通过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也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操作实践中创造美,体验美。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各个班级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不同,水平高低不一,个性特征也是多样化的,而且每个班级都有些学生较易动,好奇心强,爱表现,上
2、课时容易操作或和左右同学谈论与课本教学无关的内容。所以,教师除了组织常规教学外,更多的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和物,利用七年级学生的一些特点,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活动,将知识融入其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不同,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点和技能外,还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帮助能力较差的学生,而对这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取得一定进步的时候要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所以我在分组过程中注意将不同能力层次的同学分成一组,让小组中能力最强的学生可以帮助组内能力较差的学生,旨在达到同组的成员乃至全班同学共同进步。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封面、封底的组成和布
3、局。(2)掌握图片与艺术字的插入方法。(3)学会更改图片、艺术字的大小和位置。(4)框架的合理布局。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3)通过小组协同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协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封面、封底的布局设计,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4.行为与创新通过探究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四、教学重点1.封面和封底的组成。2.封面和封底的基本制作方法。3.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自选图形的插入与编辑方法。五、教学难点图文混排的综合运用和技巧。六、教学方法坚持“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学生探讨实践为主
4、,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组内探讨,进行实践操作,并结合教材,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加以帮助,并对某些难点操作进行强化,加深学生记忆。本节课应是一节充满探究、充满体验的实践活动课。七、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用一本有封面的书和一本没有封面的书作比较,让学生认识封面的重要性。日本装帧设计师杉浦康平有这么一个很好的比喻:“一本书就像一个人,而封面则相当于人的脸,书的大致内容、品位高低,可以从封面设计的风格上基本反映出来。”因此,封面也是书籍的外貌,它既体现书籍的内容、性质,同时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并且还起着保护书籍的作用。引入本节课的任务:在
5、学习了制作作文选的正文、卷首语和目录的基础上,为作文选设计封面和封底。2.引入任务,知识铺垫展示一组书籍封面和封底样例(“图片素材”文件夹)。封面1 封底1封面2 封底2封面3 封底3引导学生思考:封面、封底上包含哪些元素? 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对教师提供的封面和封底相互讨论,总结封面封底组成的元素及制作时要注意的事项。组内讨论后回答:(1)封面组成:醒目的书籍名称;相呼应的图片装饰;出版社名
6、称;期刊号等。(2)封底组成:图案;条形码;定价;设计者等。3.探究任务,自主学习(1)结合前面学过的word知识,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实现封面封底各元素的方法。(2)分组完成以下任务任务1:小组成员分工协作,讨论内容和排版风格,挑选素材,确定任务。任务2:组内探究如何改变图片或自选图形的大小、位置、叠放次序以及图形的组合。学生对封面封底的制作进行探究性学习,组内同学互帮互助,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3)解决疑问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及时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4)突破难点任务3:利用图文混排,完成整体美化
7、。这一部分是难点,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布局合理、色调统一、风格独特的封面封底设计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让学生之间开展互助,完成封面封底的设计和整体的美化。4.作品评价每个小组上传作品,学生欣赏并评出最佳封面封底和优秀封面封底设计,然后共同点评。5.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为作文选设计了封面和封底,很多同学都完成的非常好。封面、封底看似简单,但在制作过程中却要用到很多工具,能否运用好这些工具来设计出一组精美的封面封底非常重要,也是这节课必需掌握的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