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893197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14
《人人好友发表的书法讲座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书法的点划与结字,犹如用布料与裁衣。没有楷书的功底,就没有行书的气韵。“书法家”是个尊称,不可自用,今天的所谓“书法家”已经大大贬值。关于悬肘悬腕问题,古人云:“好书臂肘须齐运,不是偏将腕举高”,不必走极端。写对联大的字应悬肘,中楷以下的字则不必。写小行草不提倡悬肘,不相信古人写小楷是悬肘写的。坐着写更不宜悬肘。写字要入静、放松、安详。古人云:执笔如处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时,字肯定写不好!中国古代书法家长寿者不少,但那时没有“专业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当今练习书法已鲜有“熟”者。工楷难写,写者日寡。费新我曾说:楷书难有飘扬感,草书难
2、有庄重感。琴棋书画,书法是和中华传统国学一脉相承、触类旁通的。当年的京剧名家余叔岩、奚啸伯的书法也相当了得,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也是个京剧名票,不少画家都是书画齐名。过去只有文人方可为墨客。今人临帖只习其字而不求甚解,是极大的悲哀。赵孟頫说“朝方执笔,暮已成家,可鄙!”字的笔划和结体顾此失彼,不熟练之故。初学者要不厌其烦地练习,要耐得住寂寞。当下行草为流行书风,也是积习难改。画大马难,画鬼魅容易。写楷书想蒙混过关不易。要学会用大笔写小字,不可用小笔写大字,人为地制造飞白。楷书不用或少用飞白,行书需要但勿强求。写楷书时墨要浓些,写行书时墨要淡些。行书在一定意义上讲是
3、楷书的快写。练习书法忌讳“望字生意”,没有楷书功底的草书显得狂野、散漫。即便写“龙”“虎”一类的字也不可发疯犯狂。至于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实为下意识完成。所谓“正书”,是指篆、隶、楷三种书体,今多指楷书。楷书的黄金时代在唐而非晋。楷法无欺,谁都骗不了,即便是不懂书法的人也能看得出好坏。如今真正能做到“工楷”者甚少。楷书各体均以方笔为主,见棱见角,赵体圆笔较多。真正的书法家必然是学者,文人则必为墨客。欧阳询的文章更胜其书,所著《艺文类聚》最负盛名。对书法家的要求是“先文后墨”,著名学者陈省身临终前曾以未精书法为憾事,李苦禅大师临终前六小时还在临摹孙过庭的书帖。。对汉
4、字应有敬畏之心,保持严肃性、可读性。不要有意求变化或有意求“整齐”,譬如写这样的句子:“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十一个字不可追求十一种变化,应任认其自然。古典文学为书法之沃土。于右任写过“不可随处小便”,被人改为“小处不可随便”后竟被认可,故书家不写俗词。现代派书法受日本人影响,狂放不羁,实为异变。要有书卷气,不可有霸气、野气、俗气和火气。提倡所谓“阳刚之美”,文雅缘何不美?㈡书法很难做到雅俗共赏,没有所谓“流行书法”。欧柳颜赵的书法很难“俗”,要明了“唯俗不可医”的道理,善读可以医愚。书法被认知的周期很长,有如梵高的画及杨宝森的老生腔。孙过庭说:“活时凭幅增
5、价,死后人亡业损”;苏东坡的书也只有行家才能赏悟。一些误区:学书时不要把书法大字典当作最权威者。所谓“常欲使力透纸背”,是书写时的想法,笔力沉重,不可错误领会。硬笔书法的范围较宽泛,钢笔、铅笔、圆珠笔、粉笔等均是。蔡邕曾指出:毛笔因软而奇怪生焉。其奥妙就在于软。硬笔不软,怪从何生?鲁迅曾言硬笔一定会战胜毛笔,是强调其实用性。提倡硬笔,但应从毛笔练起。硬笔字好而毛笔字很差者众,而毛笔字好硬笔字很差者闻所未闻。庞中华的硬笔属于通俗书法,乃应运而生。毛笔功底弱,故生硬且俗气。学硬笔书法也不要学今人之帖,应该临写古人之毛笔字帖,如赵孟頫的道德经等。王羲之被誉为“书圣”,
6、不是唐太宗所定。往往“大家”并无特色,无风格;梅兰芳正因无特色,才处处无懈可击而成为大师。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等言论,其实都是陈词滥调。“有特色”实为缺点,掩盖了不足。中庸之道才是不左不右的金光大道。狂妄的南齐人张融曾说:“不恨臣无二王之法,恨二王无臣之法”,而“张法”如今安在?有人说王羲之之书妩媚,实为刚柔相济。梁武帝曾以“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称赞王羲之的书法。以王审视颜,稍显粗野;审欧,稍显板滞;审赵,则略显圆熟了一些。习字要讲究“杀得进墨”,不可漂浮。楷书要有飘扬感,而草书也要有庄重感,快慢结合,既飘扬又庄重。古代书法家最不事张扬,以含蓄为
7、美。写草书不可太慢,否则会失去气势;飞白亦应渐现,不可刻意制作。严格地讲,“行楷”并非是一个书体,是过渡性的,即从楷至行。以楷为主,有行书意,是为“楷行”。顺序是:楷书——楷行——行楷——行书。行楷甚是可爱,既严肃有活泼;行书则以活泼为主,庄重为辅;行楷则兼而有之。当今写行楷的人越来越少,皆因必须有楷书和行书功底者方能写好。行楷的字体可大可小,但不可参差过重、差异太大,难在必须有楷书的基础。楷书不好的人写不好行书。行书有它的随意性,但又忌讳重复,诸如“雁不双飞”等。学习魏碑应从唐楷入手。东晋以后,才子南移,北方重碑而南方重帖。崇碑者古拙、庄重,以张猛龙碑等佳作为
8、代表,后逐步被唐楷所代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