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

ID:39808801

大小:40.87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7-11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苏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章苏轼一、人生观及创作道路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其弟苏辙。一生被贬至三地:黄州、惠州、儋州。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3.苏门六君子:上述四人外,还有陈师道、李廌4.人生态度: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儒家的执著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另一方面,他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苏轼

2、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脱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二、苏轼的文1.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并重,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2.苏轼的文道观: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泛指事物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儒家之道,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

3、该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因此,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这使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3.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辞达”:当行即行,当止则止,少有芜词累句。(2)“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4.苏轼的古文(1)议论文: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

4、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①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但是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②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是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逐渐减弱。③书札、序跋、杂说:更能体现其文学成就,这类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是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2)记叙文:他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苏轼善于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能够

5、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结合得水乳交融。(3)小品文:苏轼的小品文以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大多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代表作有《记承天寺夜游》等,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4)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5)四六: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在朝廷馆阁任职时所拟的制诰典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所罕见。受贬谪后写的表启真切感人,是难得的性情之

6、作。三、苏轼的诗1、苏轼诗歌的内容【按题材内容划分】(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至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

7、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按课本思想内容划分】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1)对社会现实的干预:苏轼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2)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如《题西林壁》。他将自然现象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诗中的哲理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者理论分析所得。这样的

8、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臻于高境的理趣诗。(3)乐观旷达的精神: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有痛苦、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