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798842
大小:5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7-11
《文言文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以与词类活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星火教育一对多辅导教案学生姓名性别年级学科语文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年月日第()次课共()次课课时:课时教学课题文言文实词教学目标1、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2、学会通过归纳,牢固掌握课内常用文言实词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通过知识的迁移,阅读课外文言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精讲:一、通假字1、通假字的含义: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①音同形似。如:“满坐宾客
2、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②音近形似。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是“显现”③音同形异。如“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意思是“横放的”④音近形异。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3、小试牛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3、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通顺。)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4、常见通假字整理1、 反——返(还,返回)例句: (1)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愚公移山》2、说——悦(高兴)例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2)公输盘不说《公输》二、古今异义:(一)古今异义词的种类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必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2.词义缩小词义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八程
4、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
5、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食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食物的味道。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1.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顾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
6、安顺”之义。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小试牛刀: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顾——古义:反而,难道。今义:有看的意思;还有照管、注意的意思。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然——古义:古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虽”与指示代词“然”的连用,意为:虽是这样,但是……。今义:常用作表转折关系的
7、连词。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古义:指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亲属。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古义:代词,这种,这样。今义:判断动词。三、一词多义: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1)原因——如“既克,公问其故”(2)所以——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故(3)故意——如“广故数言欲亡” (4)旧——如“两狼之并驱如故”(5)特意——如“桓侯故使人问之”子墨子闻之(对有德行的人的尊称,子先生,老师。名词。)愿借子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