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719703
大小:138.5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7-10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6月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6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多项选择题,若选E项,则将之涂于答题卡下一小题的A项标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
2、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
3、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教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
4、与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中国佛教文化强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根本追求,也为其今天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儒道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16-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B.儒、道两家思想的碰撞产生了玄学,而玄学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传入。C.儒、道、佛三家有一部分思想是相通的,这就为它们之间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D.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自然段运用设问的手法提出论点,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B.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指出儒、道两家思想的来源与他们之
6、间的不同点。C.第三自然段通过论述中华文化对佛教思想的融合,明确了中华文化的作用和价值。D.文章逐层论证三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并指出传承发展的必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B.如果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就可能避免文化传承中的形式化倾向。C.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圆融和谐的包容精神,佛教将难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D.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与当前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契合。(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
7、面的文字,完成4-6题。毛毛熊周海亮男人坐在候车室的长条椅上,呆滞的目光瞅着脚边一个鼓囊囊的旅行包。他在等待一天中惟一的一班过路车。其实男人十天前就应该离开这个地方,但当妻子要求他和她一起回去时,他说,让我再静静呆几天吧。 老人什么时候进来的,他没有察觉。他看到他们时,老人正领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站在他面前。看得出老人很累,流着汗,弯着腰,握拳轻轻捶着自己的大腿。他向旁边挪了挪,指着腾出来的空位。“您坐。”他说。 老人朝他笑笑,坐下。她把男孩放到自己腿上,眼睛看着窗外。 “奶奶……”“嗯。”“妈妈是不是不要咱们了?”“嗯。”“她为什么不要咱们了
8、?”“-16-她做的对。你不懂……”“我不懂,你快告诉我。”“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奶奶……”“嗯。”“爸爸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