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709372
大小:394.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7-09
《说木叶(高中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说木叶一、文学常识林庚,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后,他作为一名自由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专于中国文学史,又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与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他对陈子昂、李白等具有浪漫风格的初盛唐诗人及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巅峰——盛唐诗歌情有独钟,提出了最著名的“盛唐气象”说;凭着诗人特有的艺术感悟,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对盛唐时代的诗歌风貌作了十分精彩的阐述。他认为,
2、盛唐诗体现了一种“开朗的、解放的”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骨干的少年精神”,这种精神,充满了“青春气息”“乐观的奔放的旋律”。“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是林庚对盛唐诗歌所作出的两个极为传神的概括,抓住了盛唐诗歌的精髓,是不同凡响的创见。二、背景材料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然后发展到现在,诗坛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寥寥无几,知名诗人海子卧轨自杀,顾城杀妻后自杀……针对这种现状,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
3、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目标一 分析作品的标题,理清文章思路1.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解读探究: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可以从以下角度回答,“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文章的行文思路将如何安排?好的题目会引起读者的注意,枯燥深奥的题目会让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心理?答案: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
4、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目标二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2.体会下面语句的丰富含意。“木叶”与“树叶”,不
5、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解读探究:本题就是咬文嚼字的范例。对于这个句子的理解,应联系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答案:在语言上是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上却是千里之别,原因何在?这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一是使读者更多地想到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二是“木”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感,它带来了
6、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由于“木”在形象上具有树所不具备的艺术特征,因此,“木叶”突出地成为我国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目标三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3.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解读探究:本题考查“引用”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文中引用的大量诗句是作为论据出现的,无疑是为论点服务的。答案: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概念在说话和行文中,引入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
7、语、谚语等),借以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叫做“引用”。种类1.明引,直接引用原话,在形式上注明,或者加上引号。2.暗引,间接引用,不注明出处,也不加引号,直接把原话融合在自己的话里,或者只引原话的大意。3.仿引,仿用原话的形式,保留一部分原话,另外换上某些新词。引用的作用特点1.言简意明。2.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3.加强真实性。(如引资料)4.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注意点1.一定要正确理解原话的意义。2.引用原话,如果不是为特定的需要,一定要忠于原文。3.引用时要与自己
8、的意思配合得当,避免语意含混不清。4.引用谬误观点,必须选用对方有代表性的观点,才能反驳有力、中肯。目标四 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4.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往往有联想的意义,本文谈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二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