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学:第二讲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研究

市场经济学:第二讲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研究

ID:39666314

大小:353.00 KB

页数:99页

时间:2019-07-08

市场经济学:第二讲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研究_第1页
市场经济学:第二讲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研究_第2页
市场经济学:第二讲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研究_第3页
市场经济学:第二讲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研究_第4页
市场经济学:第二讲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市场经济学:第二讲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刘娟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回顾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三、国有企业发展中现存的突出问题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思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外商独资经济中外合资中外资部分中外合作中外资部分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回顾(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因(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三)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就1、产权关系虚拟化,委托——代理成本高。“所有者虚置”不是说没有法律上和形式上的所有者,而是指

2、这样的“所有者”不能切实负起应有的责任。国有企业资产归全体国民共有,由政府代替全国人民进行经营,国有产权所有者不能具体地、清晰地落实到个人身上,而是由多个部门进行多头管理。缺乏一个能有效承担功能的所有者。不愿真正负起责来,企业竞争能力削弱,这一点经常被用来解释国有企业经营不善、持续亏损等现象。(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因:经营者积极性不高,且缺乏有效监管。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者损害法律上的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如职工)的利益,有了比计划经济时期大得多的空间,从在职消费到转移资产都可能发生。于是,合理的不承认,非法的管不住,经营者

3、行为陷入了矛盾、扭曲的状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一些知名企业家“出事”,以及普遍存在的“穷庙富和尚”现象,仅仅用个人品质显然是无法解释的。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委托——代理”关系层级多,监督管理成本高,特别是面对数量众多、规模不一、行业各异的国有企业,政府难以设计出一套普遍适用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2、建构方式计划化,缺乏灵活性和积极性。我国传统国有企业是建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从而打上了深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通过下达年度或季度生产计划,组织原材料、燃料、资金和人力的配备,负责企业生产产品

4、的销售,企业仅是国家这一巨型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企业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被动执行计划,效率低。3、运作方式行政化,社会负担沉重国有企业运作的主导力量是政府。企业的厂长或经理由政府直接任命,组织部门考核,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的企业领导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经营者,国企经营者被普遍当作政府官员看待,而是一种从事经济工作的行政官员,其工资薪金水平、享受的福利、级别待遇等,均与国家公务人员一个标准。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全是一种政府主导型。决定国有企业经营者是否进入某企业的因素往往是政府主管部门、人事部门的单方安排,而不

5、是基于双方的产权投入而形成的契约,因此,激励和约束经营者,不是经营管理才能高从而分享企业的收益,而是因为经营者严格执行政府下达的计划经济指标而可获得行政职务、级别的提升,衡量经营者经营好坏和经营者职位进退、升降的标准是国家计划的需要、经营者政治素质的高低以及执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指标的水平。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办学校、办医院和其他社会服务机构,并且成为国家安排就业的重要渠道,企业富余人员多,养老、医疗等负担沉重。4、分布行业宽泛化,效率低下改革开放前,追求所有制结构的“一大二公”,国有企业比重超过企业总量的75%,分布范围宽,企业

6、数量多,监管困难。(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92年,改革的思路是放权让利第二阶段,从1992年开始到1997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三阶段,从1997年十五大开始,提出对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第四阶段,2002年党十六大之后。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92年, 改革的思路是放权让利国有企业改革是从放权让利开始的,最早是1979年四川重庆钢铁公司、四川省宁江机床厂等6家企业进行扩权试点,接着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

7、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按照这一目标,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两权分离”,即国家的所有权与企业的经营权分离。但由于放权让利尺度不好把握,企业普遍会极力讨价还价,且放权让利后难以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因而没有从根本上决国有企业的实质性问题。又由于企业利润上缴的非强制性,存在着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使得这一时期我国财政能力不断降低。利改税:1983年开始,向政府上缴利润由利润所得税替代。利改税政策分为两步。首先,将国有大中型企业由过去直接想主管

8、部门上交利润,改为向国家交纳所得税,比例为55%,税后利润分成。然后,国家对企业的利润分别征收所得税和调节税,其中调节税比例按一户一率分别核定,税后利润留在企业。虽然,利改税将企业利润留成制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