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气法时论(阴阳)

藏气法时论(阴阳)

ID:39662710

大小:272.32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7-08

藏气法时论(阴阳)_第1页
藏气法时论(阴阳)_第2页
藏气法时论(阴阳)_第3页
藏气法时论(阴阳)_第4页
藏气法时论(阴阳)_第5页
资源描述:

《藏气法时论(阴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素问·藏气法时论(节选)[题解及提要]脏气,五脏之气。法时,即取法四时。本篇论五脏之气的生理及其病证的传变、预后、治法与药食五味所宜等,皆取法于四时五行的演变规律。正如马莳所说:“五脏之气,必应天时,而人之治脏气者,当法天时,故名篇。”1.根据四时阴阳五行变化规律,阐述人体五脏的生理,五脏病“愈”、“甚”、“持”、“起”的时日以及运用药食五味等调治的原则。2.列举五脏虚实的一般症状及针刺治疗原则,为脏腑辨证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本内容没有选)3.论述五脏与五色、五味、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关系及五脏病的药食疗养原则。(本内容没有选)4.阐明了“合人形以法四

2、时五行而治”的道理。5.本内容是中医养生学、康复学、中药学有关理论的学术基础。[目的要求]理解五脏病愈、甚、持、起时间规律。[经文分析]一、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一)根据自然界变化规律来判断五脏盛衰,疾病轻重。提出以四时五行之气互相更替规律来推断疾病的转归、预后。(二)五脏与四时的通应关系四时五脏五行归类表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四季春夏长夏秋冬时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时段平旦日中日昳下晡夜半人体生理活动与四时气交法则相应。人气与天地阴阳气交程序既然是呈相应的同步变动,这种变动也必然直接地影响到人体疾病的过程(三)五脏病愈、甚、持、起时间的预测1.肝病

3、:(1)肝病愈、甚、持、起时间肝病愈(慧)不愈甚不死持(静)起年夏夏秋秋冬春时日丙丁丙丁庚辛庚辛壬癸甲乙时段平旦下晡夜半(2)肝病调治1、禁当风,肝欲散。2、用辛补之(辛能行),酸写之(酸能收、能涩)。“夫五脏者,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脏所恶,即名为泻。本脏所喜,即名为补。”2.心病(1)心病愈、甚、持、起时间心病愈(慧)不愈甚不死持(静)起年长夏长夏冬冬春夏时日戊己戊己壬癸壬癸甲乙丙丁时段日中夜半平旦(2)心病调治1、心欲软,禁温食、热衣。2、用咸补之(咸能软),甘写之(甘能缓)。3.脾病(1)脾病愈、甚、持、起时间脾病愈(慧)不愈甚不死持(静)起年秋

4、秋春春夏长夏时日庚辛庚辛甲乙甲乙丙丁戊己时段日昳日出下晡(2)脾病调治1、脾欲缓,禁温(冷)食饱食、湿地濡衣。2、用苦写之(苦能泄),甘补之(甘能缓)。4.肺病(1)肺病愈、甚、持、起时间肺病愈(慧)不愈甚不死持(静)起年冬冬 夏夏长夏秋时日壬癸壬癸丙丁丙丁戊己庚辛时段下晡日中夜半(2)肺病调治1、肺欲收(肃降、收敛),禁寒饮食,寒衣。2、用酸补之(酸能收),辛写之(辛能散)。5.肾病(1)肾病愈、甚、持、起时间肾病愈(慧)不愈甚不死持(静)起年春春长夏长夏秋冬时日甲乙甲乙戊己戊己庚辛壬癸时段夜半四季下晡(2)肾病调治1、欲坚(主闭藏宜充实),禁犯热食、温炙

5、衣。2、用苦补之(苦能坚),咸写之(咸能软、能下)。(四)五脏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以胜相加”发病之后,具有“至其所生(我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生我者)而持,自得其位而起”。指导意义掌握病变的规律与诊治的关系。《素问。疏五过论》云:“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1、把握病情发展变化趋势2、推测疾病预后转归3、“已病防变”中风病、虚劳病[小结]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论述五脏病愈、甚、持、起的时间,提出了病情发展变化的规律,对“已病防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复习思考题]1.词解:日昳、以胜相加、自得其位而起。2.试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

6、而治”的理论和意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