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646500
大小:79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08
《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专题检测(一)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2016·西安高二检测)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目的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削弱地方权力C.建立中央集权D.防止大臣专权答案 A解析 “三公”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因此秦始皇设置“三公”既能使其帮助自己处理事务,自己又能掌控国家权力,故A正确。2.(2016·重庆高二检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2、。”这段史料反映出秦始皇是一个( )A.杰出的政治家B.残暴的统治者C.伟大的战略家D.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基人答案 B解析 题干展现的秦始皇是一个不问青红皂白,滥杀无辜的暴君,这与A、C、D的正面形象明显不符。3.(2016·温州高二检测)秦始皇的下列活动,客观上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①修阿房宫 ②修驰道 ③筑长城 ④开灵渠 ⑤筑骊山墓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④⑤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历史活动,其中修阿房宫和筑骊山墓耗费了大量的财富,给人民带来灾难,没有客观积极作用,筑长城、开灵渠、修驰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所以②③
3、④正确。4.谁当得起“千古一帝”?中国历代帝王吧发起的网上投票活动。数据如下:秦始皇(28.9%)、唐太宗(69.5%)、明成祖(14.4%)。唐太宗高居榜首的依据不包括( )A.开创“贞观之治”局面B.灵活有效的民族政策5C.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 D解析 “独尊儒术”是始于董仲舒时期的历史现象,当时处于汉武帝时期,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关系不大,故选D。5.黄宗羲晚年为人撰写的碑铭传状和致友人书中赞誉康熙帝为“圣天子”,称清朝为“国朝”,并使用清朝年号。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统治得到汉族知识分子认可B.康熙帝统治时期
4、政治比较清明C.黄宗羲充分肯定君主专制制度D.清政府不再限制知识分子言论答案 B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黄宗羲认为康熙是“圣天子”,称清朝为“国朝”,并使用清朝年号。这说明康熙帝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B项符合材料信息;A项错误,黄宗羲一人的思想不代表所有知识分子;C项明显错误,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D项错误,清朝实行文字狱。6.中国历史上,有位皇帝最早修建长城以作为防范游牧民族南进的屏障,另一位皇帝却不再维修长城,而与蒙古各部结盟。以上做法分别出自( )A.秦始皇 唐太宗B.秦始皇 康熙帝C.孝文帝 唐太宗D.孝文帝 康熙帝答案 B解析 最早修建长城的皇帝是秦始
5、皇,故C、D错误。不再维修长城,而与蒙古结盟的皇帝是康熙帝,故A错误,B正确。二、非选择题(第7题18分,第8题20分,第9题18分,第10题20分,共76分)7.(2016·晋中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命数年,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资治通鉴》卷六材料二 (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
6、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史记》卷八七(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分别作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10分)(2)如果你是客卿,你会留在秦国为秦王嬴政效力吗?(8分)5答案 (1)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废止“逐客”令。开凿郑国渠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废止逐客令,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国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2)留:秦王能够接受和采纳正确的建议,体现了他英明果断,重视人才,在这样的环境里,客卿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留:秦王一度采纳逐客建议,郑国也
7、险些丧命,反映出秦王性格的多疑和残暴,留在秦国就很危险,不如离开秦国另寻实现抱负的地方。解析 第(1)题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判断;其结果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2)题可以选取任一种观点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展开论述。8.(2016·绵阳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
8、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