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ID:39643147

大小:1.78 MB

页数:49页

时间:2019-07-08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机制_第1页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机制_第2页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机制_第3页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机制_第4页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机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MedicalMicrobiologyDepartmentofMicrobiology,HMU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第6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机制MicrobialInfectionandPathogenesis微生物学教研室魏兰兰教学大纲掌握内容细菌的感染与致病细菌的毒力;外毒素与内毒素病毒的感染与致病病毒侵入机体的方式与传播途径;病毒感染类型真菌的感染与致病熟悉内容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细菌引起的感染类型了解内容医院内感染及预防;决定细菌侵袭力的因素问题什么是正常菌群?有何意义?什么是条件感染?细菌的侵袭力包括哪些因素?什么是外毒素?有何特点?什么是内毒素?它有哪些生物学作用?内与外毒素

2、的主要区别?病毒感染有哪些类型?真菌的致病机制是什么?少数细菌总有致病性许多细菌具有潜在致病性大多细菌不具有致病性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在人体各部位正常寄居而对人无害的细菌人体各部位正常细菌数量正常菌群生理作用生物拮抗——作屏障营养作用——产营养免疫作用——有免疫抗衰老作用——除废物占位性生物屏障作用细菌方面机体方面正常菌群/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寄生部位改变菌群失调免疫功能下降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pathogen细菌的致病机制致病性(质)细菌引起疾病的性质毒力(量)表示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侵袭力

3、产毒性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病原菌入侵、定居、繁殖、扩散细菌毒素侵袭力荚膜粘附素菌毛粘附于组织细胞有组织特异性细胞壁成分膜磷壁酸(LTA)侵袭性物质粘连蛋白膜磷壁酸G+菌毛受体(糖类)细菌G-侵袭力侵袭力荚膜粘附素菌毛细胞壁成分膜磷壁酸(LTA)侵袭性物质透明质酸酶胶原酶链激酶卵磷脂酶凝固酶毒素外毒素特征:蛋白质毒性作用强选择性强理化稳定性差抗原性强外毒素exotoxin合成代谢产物G+菌和部分G-菌产生释放到菌体外,或溶解释放活性单位结合单位A细胞表面B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为活性蛋白B亚单位为结合蛋白外毒素外毒素例如:霍乱毒素分子结构毒素外毒素

4、特征:蛋白质毒性作用强选择性强理化稳定性差抗原性强外毒素exotoxin合成代谢产物G+菌和部分G-菌产生释放到菌体外,或溶解释放细菌外毒素疾病作用机制症状和体征破伤风梭菌痉挛毒素破伤风封闭抑制性神经元骨骼肌强直性痉挛肉毒梭菌肉毒毒素肉毒中毒阻止乙酰胆碱释放肌肉松驰性麻痹神经毒素细菌外毒素疾病作用机制症状和体征白喉棒状杆菌白喉毒素白喉抑制蛋白质合成肾上腺出血、心肌损伤、外周神经麻痹细胞毒素细菌外毒素疾病作用机制症状和体征霍乱弧菌肠毒素霍乱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酶,增高细胞内cAMP水平腹泻、呕吐产毒型大肠埃希菌肠毒素腹泻呕吐、腹泻金葡菌肠毒素食物中毒刺激呕吐中枢呕吐、腹泻肠毒素白喉霍乱

5、破伤风梭菌引起的肌肉痉挛毒素外毒素特征:蛋白质毒性作用强选择性强理化稳定性差抗原性强外毒素exotoxin合成代谢产物G+菌和部分G-菌产生释放到菌体外,或溶解释放类毒素(无毒抗原)外毒素(极毒抗原)抗毒素(抗毒抗体)免疫动物脱毒0.3-0.4%甲醛外毒素抗原性类毒素(toxoid):受甲醛作用可使其活性蛋白灭活而不影响接合蛋白的抗原性抗毒素(antitoxin):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内毒素endotoxin脂多糖LPS寡糖重复单位核心多糖脂质A外膜主要毒性成份O抗原决定簇脂多糖LPSlipopolysacharide菌体裂解释放化学稳定性不能成为类毒素免疫原性弱G-菌崩解

6、和内毒素释放过程演示内毒素endotoxin内毒素endotoxin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内毒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败血症的皮肤表现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对比区别外毒素内毒素来源G+菌与部分G-G-菌存在部位分泌到菌外,少数是崩解释出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30分钟160℃,2~4小时作用方式与受体结合刺激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脱毒形成类毒素弱,抗体作用弱感染途径途径方式疾病举例呼吸

7、道感染气溶胶,飞沫方式吸入肺结核、白喉、百日咳消化道感染粪-口方式,食入伤寒、痢疾、食物中毒泌尿生殖道感染性接触,血液或粘膜损伤淋病、梅毒等创伤性感染皮肤、粘膜创伤、破损皮肤化脓感染,破伤风经血感染输血、注射、针刺细菌败血症媒介昆虫感染密切接触、叮咬鼠疫,沙门菌病多途径感染经消化、呼吸、创伤等结核及炭疸杆菌感染细菌的感染类型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毒血症(toxemia)细菌在局部繁殖,不入血,仅外毒素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