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害》PPT课件

《水稻病害》PPT课件

ID:39601117

大小:651.10 KB

页数:53页

时间:2019-07-07

《水稻病害》PPT课件_第1页
《水稻病害》PPT课件_第2页
《水稻病害》PPT课件_第3页
《水稻病害》PPT课件_第4页
《水稻病害》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稻病害》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水稻病害(ricediseases)稻瘟病riceblast水稻白叶枯病ricebacterialleafblight稻纹枯病ricesheathblight稻曲病稻病毒病virusdiseases稻胡麻斑病ricebrownspot线虫病发生概况:全世界已报道的侵染性病害近200种,其中真菌病害140种。中国已发现真菌病害50多种,细菌病害10种左右,病毒病11种,线虫病4种。其中危害严重的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稻瘟病riceblast稻瘟病分布遍及世界稻区,是稻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我国南自海南岛,西起新疆、西藏,东

2、至台湾,凡有水稻栽培的地方都有发生。但以日照少,雾露持续时间长的山区和气候较温和的沿江、沿海、及水稻生育期处于雨季的地区发生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局部田块颗粒无收。中国稻瘟病分布区识别特征: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为害秧苗称苗瘟,为害叶片称叶瘟,为害穗称穗瘟,为害节称节瘟。叶瘟:本田期稻叶发病,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梭形,外围黄色晕圈,内环为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纵长的褐线。急性型: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形状多样,表面有青灰色霉层。白点型:斑点白色或灰白,条件适合时转为急性型。褐点型:病

3、斑为针头状褐点,局限在叶脉间。在秧苗期和本田成株期,叶舌、叶耳、叶环部位也可产生褐色或赤褐色病斑,称叶枕瘟。可导致叶片早期枯死,尤其是剑叶叶枕瘟,在气候适宜时,常引起穗瘟发生。稻瘟病症状稻瘟病症状(riceblast)节瘟:病节初为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褐色或黑色,高湿条件下病斑产生青灰色霉层,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倒伏。苗瘟:一般发生在三叶期以前,秧苗变褐枯死。 三叶期以后发生称苗叶瘟,症状与叶瘟相同。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枝梗、谷粒上。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

4、后期呈枯白色。始穗期发病造成白穗,与螟害相似,但在病部有青灰色霉层,茎秆上无虫痕迹,易于识别。病原物:病菌有性态为Magnaporthegrisea,属子囊菌球壳目,仅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自然界尚未发现;无性态为灰梨孢Pyriculariagrisea,属半知菌丝孢目。病菌子囊壳黑色球形,有长喙,子囊圆柱形至棍棒形,多数子囊有8个子囊孢于,少数1—6个,子囊孢子无色呈不规则排列,钝梭形,略弯曲,有3个隔膜,萌发时两端细胞产生芽管,芽管顶端形成近圆形的附着孢,而后产生侵入丝,入侵寄主组织。分生孢子洋梨形,顶端钝尖,基部圆,初无色

5、无隔、成熟时2隔膜。稻瘟病菌病菌生理特性: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形成和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5—28℃,在室温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经10个月后仍能维持其活力和致病性,用稻节培养的菌丝体在干燥条件下经10年以上仍不丧失其活力。分生孢子需在饱和湿度并且有水滴时才能萌发,在强光和缺氧情况下不能萌发,或萌发率和侵入率低。人工培养经波长310—420纳米蓝黑光连续照射3—5天,促进孢子的产生。病菌以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等为碳源,以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硝酸钾等为氮源,加入微量的维生素H和硫胺素或适量的玉米粉和稻草浸汁,可促进孢子的产生。病菌生长适宜

6、的pH值为6.0-6.5。病菌代谢产物:病菌生长发育过程中能产生毒素,已分离到稻瘟菌素(Piricularin)、σ—吡啶羧酸(σ—picolinicacid)、细交链孢菌酮酸(Tenuazonicacid)、稻瘟醇(Pyriculol)和次生毒素香豆素(Coumarin),这些毒素在高浓度下对稻苗的呼吸、病菌孢子的萌发以及菌丝体的繁殖有抑制作用,低浓度下则可刺激生长。提取的稻瘟菌素和细交链孢菌酮酸的稀释液分别滴于受伤稻叶上可产生与稻瘟病相似的病斑。病菌生理分化:1922年日本佐佐木首先报道该菌生理分化现象,50年代由于抗病品

7、种的抗性“丧失”,病菌生理分化重新引起重视。1976年日本又提出具有不同单基因的9个新的鉴别品种,1976—1979年中国筛选出7个鉴别品种。病菌易变异,表现在培养形状、生理特性、抗药性、致病性等方面。病菌生理小种的区系和分布因不同地区而异,品种的更替和布局是小种消长和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不同来源的分离物培养特征不同。病菌致病性变异:稻梨孢菌的致病性易产生变异,导致变异的原因有:①突变。病菌在无性繁殖中产生突变,形成新的致病类型,人工培养中常见的扇形变异,多由突变所引起。②菌丝融合,导致准性重组。病菌菌丝联结,细胞核转移融合

8、,形成二倍体,单倍化后产生变异。③有性交配。在人工培养下病菌菌株间的交配已形成有性态,对病菌的变异性机制,将进一步得到阐明。病菌寄主范围:在自然情况下,稻梨孢除为害水稻外,据明日山1965年报道,还侵染苇状羊茅(Festucaarundinaced)、秕壳草(Leers)。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