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华小说研究综述_2000_2009_

李碧华小说研究综述_2000_2009_

ID:39595253

大小:197.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06

李碧华小说研究综述_2000_2009__第1页
李碧华小说研究综述_2000_2009__第2页
李碧华小说研究综述_2000_2009__第3页
李碧华小说研究综述_2000_2009__第4页
资源描述:

《李碧华小说研究综述_2000_2009_》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9年10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Oct.2009第6卷第10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Vol.6No.10李碧华小说研究综述(2000—2009)卢芸(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摘要:随着香港的回归和1999年研讨会的召开,李碧华的作品在内地一版再版。2000年后,大陆学者对李碧华的研究逐渐升温,李碧华成为继金庸、张爱玲之后,大陆对香港通俗作家研究的又一个热点。很多评论者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李碧华及其作品进行了宏观的总体鸟瞰和微观的个案分析。文章

2、从“文化层面”、“文本形式”等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并作归类分析,以展示研究的概况与成果,找寻研究中的得失,以期李碧华小说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关键词:李碧华研究;文化;文本纵观李碧华研究,90年代中国大陆对于李碧华的研究文碧华迷恋于已经消逝了的古老中国日常生活场景里独有的风章相对较少,主要是香港和海外的研究。究其原因,在于李碧味。”[3]叶畅认同李碧华小说中的“怀旧”风格,是香港意识对文华本人相当低调和另类,她的个人经历和资料缺失;另一方化中国的认同和向往。“李碧华写的小说所体现的‘香港意识’面,李碧华的作品和电影结合得非常密切,大陆研究也集中于并非宏大的历史叙述或完整的记忆溯源。

3、它只是一种含混暧其作品改编后的电影的研究。“九七”回归以后,兴起了一股对昧、兼容并蓄的群体意识,悬在历史与当今、传统与文化之间,香港文学研究的热潮,1999年4月,香港科技大学以李碧华有对中国传统精神的零散承袭,在东西多极文化间摇摆。”[4]为研究对象举行了“研究讲座”,并将论文结集出版(陈国球虽然李碧华写的大多是男欢女爱的言情故事,但评论者编:《文学香港与李碧华》,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随着香港却常把她的作品放到有关香港政治的论述中。因为,80年代的回归和1999年研讨会的召开,李碧华的作品在内地一版再中期,《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和“九七”回归问题提上议事日版。2000年

4、后,大陆学者对李碧华的研究逐渐升温,李碧华成程后,涌现了大量的重构香港历史的“怀旧”之文,出现了大量为继金庸、张爱玲之后,大陆对香港作家研究的又一个热点。关于香港文化身份的讨论。而李碧华的《脂胭扣》是这一怀旧学者们纷纷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阐述和分析系列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她的作品不但迎合和暗指了当李碧华的作品,其作品中的内涵逐步被深掘和开拓。对李碧华时的社会心理,而且自潜在层面又引发出对于“九七”香港回小说的研究集中在文本和文化两个层面上,前者多是运用传归的内在指涉和政治隐喻。贾颖妮的《边缘叙事———李碧华的统的文本修辞学方法对其小说的风格、主题、叙事策略等方面小说

5、香港》、刘瑛的《李碧华的小说香港》、陈艳的《别样的香港考察;后者则是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主要涉及到香港的身份书写———论李碧华小说》三篇文章同时以边缘身份为切入点,认同、女性主义意识、大众流行文化等方面。纵观其研究,可以论述李碧华小说中有关香港的身份危机意识。贾颖妮认为李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碧华的一系列小说从边缘的叙述立场提供了中英国族叙事之一、文化层面外的香港历史叙事,在才子佳人的老调重弹中,贯注了她对香1.李碧华的香港意识港命运和“身份危机”的思考。[5]刘瑛也认为李碧华善于改写历李碧华的小说对于香港文学有着特殊的意义,她的小说史和文学经典,修复历史文化中被多重边缘化的流浪者

6、的个打着深深的“香港烙印”,具有更浓郁更深厚的香港风情,是后人史,以此建构香港的文化身份。[6]陈艳认为在香港商业文化殖民后现代时期香港市民社会的最佳“镜像”。安徽大学的吕与殖民及后殖民双重文化语境下,李碧华在雅俗混杂的边缘冰心在其硕士论文《一个人,一座城市》中试图找出李碧华小形成了自己小说的特色,这恰与香港文化的“边缘性”、“混杂说文本对香港文学的独特意义。首先,李碧华的小说以独特的性”的特征构成了某种隐喻关系。[7]文化怀旧开启香港的“怀旧风潮”,引发与迎合了当时弥漫全更多的学者意识到李碧华喜欢借助“女性”来呈现香港的球的“世纪末情绪”;其次,她执著于对现代香港“城市病”的描

7、身份。一个女性在以男性权力为主导的社会中,性别身份的认写,写人性的异化,写精神的萎缩;最后,李碧华写香港,香港同缺失,是女性身份主权危机的根源;而一个政治共同体的身也塑造着她,香港成为李碧华文学创作的“精神原乡”。[1]黄亚份认同的缺失,同样也会导致主权认同危机。其作品中的女性星也认为,李碧华是典型的香港人,她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代表千百年来命运的重复、形象的偏移及身份的缺失所隐喻的即了香港的市民意识———高度发达的物质金钱社会中,个人动是现实政治权力关系,即殖民香港的文化身份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