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高中地理 第二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测评 湘教版选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测评(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下面四幅景观图,完成第1~4题。1.为达到最佳效果,图中旅游景观的欣赏,需要置身其中仰观的是( ) A.①B.②C.③D.④2.为达到最佳效果,图中旅游景观的欣赏,需要在适当距离仰视的是( )A.①B.②C.③D.④3.为达到最佳效果,图中旅游景观的欣赏,需要选择适当的时间的是( )A.①B.②C.③D.④4.能够体现“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转”的景观是( )A
2、.①B.②C.③D.④解析:一线天指从岩石的缝中观看苍苍蓝天,在我国各大名山景区多可见到,需置身其中仰观,方可体验其奇观。观赏瀑布,最好在适当距离仰视。观赏钱塘江大潮要选择高潮位和东南风强盛时可达到最佳效果;尼亚加拉大瀑布宜选择适当距离仰视。“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转”的景观是山水组合景观的特点,桂林山水体现了这一特点。答案:1.B 2.C 3.A 4.D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赞黄山“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据此完成第5~6题。(导学号50430065)5.黄山风景秀丽,“黄山四绝
3、”闻名于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黄山地处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区,降水丰富,植被茂密,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比较显著B.由于海拔较高,空气湿度大,经常出现云海缥缈、烟雾朦胧的壮美景观C.黄山是一座花岗岩断块山,节理发育明显,造就了地貌多姿多彩的形象美D.黄山自古成云海,但只有夏、秋两季才能观赏到6.黄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的说法,读图②“猴子观海”,欣赏此奇景应( )A.特定地点观赏B.适当距离仰观C.把握观赏时机D.品味文化内涵解析:第5题,黄山云海缥缈,瑰丽壮观,一年中有250多天有云雾,有“十
4、日九云烟”之说。第6题,地貌的天然造型,只有在特定的观赏点才能欣赏其某种形象。7答案:5.D 6.A读黄河部分水系图及黄河壶口瀑布地质剖面图,完成第7~8题。(导学号50430066)7.有资料描述壶口瀑布为“激流翻滚,惊涛怒吼,其声方圆十里可闻,其形如巨壶倒悬,场面极为壮观”。说明观赏壶口瀑布应( )A.适当距离仰视B.从两侧俯视C.平视D.置身其中8.黄河壶口瀑布的形成原因是( )A.岩石产生断层,从而形成瀑布B.湖水从陡坎处外泄C.河床坡度太陡D.河床岩石软硬不一,流水差异性侵蚀而成解析:本组题以
5、黄河部分水系图及黄河壶口瀑布地质剖面图为背景,考查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及地理成因。第7题,一般瀑布宜在适当距离仰视,但由于壶口瀑布位于晋陕大峡谷中,要想欣赏到资料中描述的效果,应从两侧俯视。第8题,由图可以看出,壶口瀑布上部岩层为砾岩,较硬,下部岩层则较软,因此该瀑布是经过河水长期差异性侵蚀而形成的。答案:7.B 8.D9.以下景点和观赏位置对应正确的是( )A.三清山的“仙人指路”——远眺B.洞庭湖——登岳阳楼C.神女峰——置身其中D.杭州一线天——俯瞰解析:“仙人指路”这种地貌的酷似造型,只能在特定的观
6、赏地点才会觉得天工之巧妙;远眺可得神女峰峰峦之雄伟峻秀;置身其中近观才知一线天的妙处;观赏洞庭湖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俯瞰远望,才能视野开阔,产生美感。答案:B10.我国园林建筑类型丰富,各具特色,并与当地自然风貌浑然一体。下列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①北方园林色彩以黑、白为主色调,呈现素净、淡雅、温和之美 ②江南园林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富贵尊容,庄严雄浑 ③圆明园既集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特点于一身,又汲取了世界园林的精粹 ④岭南园林建筑材料多用青灰色砖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
7、我国北方园林有浓厚的皇家思想;南方园林多呈现田园色彩,多淡雅、素净;圆明园是中国乃至世界园林的集大成者;岭南园林建筑材料多用青灰色砖瓦。答案:C石窟是指开凿于山石、崖壁间的洞室,最初是佛教的修行之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有规模的佛教建筑。下图为我国三大石窟分布及开凿年份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1~12题。711.三大石窟的分布图可以反映出( )A.佛教仅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B.佛教都分布在我国的山区C.佛教可能的传播方向和兴盛时期D.佛教都分布在汉族人口集中的地区12.敦煌石窟作为宗教文化景观,见证了中国的古代文
8、明,这反映了旅游资源的( )A.位置相对稳定性B.历史文化属性C.美学属性D.非消耗性解析:第11题,石窟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所以它能反映出佛教的传播方向和兴盛时期。第12题,敦煌莫高窟现在依然保存着壁画和雕塑的洞窟有492个,彩塑3000余尊,壁画45000多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作品反映了我国5~14世纪的部分社会生活及历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情况,因此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属性。答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