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563291
大小:19.6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06
《生活废品的改造和再利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生活废品的改造和再利用 【摘要】一直以来,生活垃圾的处理都是让很多人头疼的问题,垃圾产出多,处理成本高,环境污染大。但如果对生活垃圾进行再设计,重新利用,不仅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还能有效解决垃圾处理带来的经济、生态问题,我们何乐而不为? 【关键词】生活废品;改造;再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环保 0背景 众所周知,生活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科学家一次又一次地提出生态环境问题,这让我们在越来越有生存危机感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就塑料而言,由于不易分解,在其长达200年的生命周期中只消费一次就真的变成废品了[1]。国内现行的垃圾处理方式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2、同时,国家每年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来完成这项工程。而需要处理的垃圾远不止塑料,还有玻璃瓶、报纸、易拉罐、电池等。因此,垃圾带来的生态和经济问题迫在眉睫。 现阶段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急剧增长,高消费后产生的大批“废品”(指产品失去其正常使用价值后的状态或产品包装件)也随之出现。面对这些“废品”,我们总是把它们扔进垃圾桶里,等待清洁人员统一处理。一方面,我国的垃圾分类回收措施还很不完善,不仅个体在处理垃圾时没有分类意识,有时已分类的垃圾也会被清洁人员又一起扔进大垃圾桶里,而这些被倒进大垃圾桶的垃圾最终大多是以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和集中焚烧等方式[2]处理掉了。另一方
3、面,现代产品普遍具有良好的材料工艺,尽管产品已达到了它的寿命期限,但它本身所使用的材料或其附加的包装材料仍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如果将这些材料当垃圾直接扔掉,不仅浪费了大量可用资源,还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面对这样严峻的情况,我们该怎样应对?我们假想,如果在产品失去它本身使用价值的时候,我们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利用废品留有的特质,将它合理地、按自我需要地改造成一个新产品,延续它的生命周期,物尽其用,这样不但解决了原本废品的存在,缓解了经济、生态压力,而且还得到了我们所需的具有新功能的“新”产品,岂不两全其美? 1生活废品改造的必要性 1.1提倡勤俭节约的美德 走在大街小巷,我们会发
4、现,我们生存的危机早已不是吃不饱或穿不暖,而是近乎奢靡的生活,已经让我们彻底忘记了曾有的饥寒。曾经,人们为了最低水平的温饱省下每一分钱,每一个酒瓶和每一份报纸,因为或许它们可以变成一个花瓶,或者一幅装饰画。但是现在,人们还记得怎么改造它们吗?我们要去哪里寻找曾经那双灵巧的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盛行,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习惯,勤俭持家不再为人们所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更应该以节俭为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小事做起,通过自己的双手,节约身边的每一份资源。 废品改造,是将生活中废弃的物品通过外观形态的改造赋予其新功能的过程。比如说,我
5、们可以用旧凉帽倒置做花器,摆放一些绢花,放在客厅为家居环境添色;也可以收集废旧牛奶箱做成抽屉盒,收纳琐碎的物件。这都是热爱生活的体现,一个人,如果热衷于通过双手改造身边的环境,那他的人生一定是幸福充实的,废品改造就是在提倡节俭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 1.2提倡绿色设计和再设计 我们生活的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近几年一直提出的绿色设计正与废物改造相契合。绿色产品设计是绿色设计的主要方面,绿色产品设计主要研究从产品需求、设计、制造到销售、使用、废弃与回收再生广义产品生命周期设计,并行地考虑产品生命周期中每一期中每一个阶段产品对人和环境的影响。[3]其中产品的废弃与回收再生不容忽视。但在现
6、实生活中,一件产品从最初设计到使用完毕似乎就已经终止了生命周期,从它成为废弃品时开始,就面临着被丢入垃圾站等待统一填埋或焚烧的命运,人们忽略了对它的回收再生环节。因此大量生产性再生资源[4](废钢铁、废塑料等)和日常生活性再生资源[4](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等)被浪费。 如果我们做好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即废品的改造或分类回收,就能减少日常生活性再生资源的浪费。废品改造并不像产品设计一样需要专业基础做先决条件,它也不需要开发新的原料来完成设计,只需将已存在但不能延续其原本使用价值的物品加以改造即可。制作工艺简单,趣味性大,很容易让全民参与其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真正做到全民绿色设计,
7、使环保的意识深入人心。 除此之外,废品改造与“再设计、延长产品生命周期”这一主题也相适应。一件产品所使用的材料的生命周期并不是随着产品价值的终结而结束的,比如一个饮料瓶,它作为塑料这一材质会在自然界存在很长时间,如果将它根据自己的意愿改造为其他产品,至少可以延长它的生命周期。通过产品的再设计,可以赋予材料全新的形态,形成全新的设计风格。据《安徽日报》一篇名为《昔日“破烂街”,今朝“文艺村”》的文章报道,位于合肥市曙光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