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次贷危机成因过程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次级贷款危机产生的宏观经济原因分析(一)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的房地产泡沫2001年,美国网络新经济泡沫破灭,并在同年遭遇“9·11”事件的冲击,经济严重受挫并走向衰退。为使美国的经济忙复苏,美国政府开始实行降息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欧洲为了刺激欧元的增长,日本为走出经济泥潭,均开始实行降息的政策,这就使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严重过剩,在资金充实和资本流动成本低的条件下,全球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美国的房地产一度成为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不断上涨的房价刺激了美国人对住房的投资,次级贷款者疯狂地利用次级贷款资信要求不
2、高的缝隙,囤积房源。获利的房贷机构不断降低放贷标准,从而刺激了盲目扩大消费贷款规模的循环,美国房地产泡沫逐渐膨胀,次级房贷也迅速扩张。据估计,2007年初美国房地产市场房屋总价值约21万亿美元,其中有8万亿美元是投机的价值,泡沫占房屋总价值的38%。由于各主要城市房价的不断上涨,美国房地产市场在这样的趋势中发展近6年多时间。然而随着2006年房价升值速度放缓,借款人利用房价升值再贷款的资金链条出现问题,一些次级房贷迅速恶化。(二)金融自由化思潮导致的监管缺位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取代了原来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形式。
3、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家们认为:如果没有国家的监管,金融市场会更有效率,人们就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回报率最高的领域。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没有监管的市场非常容易导致金融危机,而且在新自由主义条件下金融危机会变得更加严重。(二)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1.发放抵押贷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发放购房贷款,进行风险防范,减少不良贷款是必要的,减少不良贷款的方法是对贷款申请者进行事前的甄别和事后的审核。但是,由于消费者信贷业务与企业信贷相比贷款数额较小,差异性大,收入状态确定困难,所以他们无法发挥自己“规模经济”的优势,而
4、必须采取费用昂贵的信息生产技术(比如,走访调查等)来降低贷款违约率。这一成本是由银行和消费者共同承担的,但是这些“优质客户”因为自己的还贷能力较强,不愿意承担这一增加的成本,便主动离场,发生“逆向选择”,银行成本的增加,在金融业竞争日益加剧的美国,往往是得不偿失的,于是,很多次级住房按揭贷款机构就不得不采用标准化的风险定价方式,这样,虽然降低了前期的成本,但是由于消费者居住、工作的分散性,个人收入预期的不稳定性,个人家庭未来情况变化的复杂性,加之市场环境千变万化,会形成消费者信贷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不对称性,从而引
5、发“道德风险”。(三)金融创新工具的过度使用使风险扩散和放大首先,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没有实现资产池的“真实出售”。“真实出售”,本4意在于让特殊目的实体远离由于贷款机构的破产而遭致的风险。但是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发现,这种制度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证券化在分散贷款机构的次级房贷的风险的同时,淡化了贷款银行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由于证券化金融创新工具的使用,债务以房贷抵押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银行,后者又将其包装成不同的投资品卖给投资者。在此过程中,购房贷款“证券化”了。通过证券化,美国的房贷信用风险从银行分散到
6、了二级市场。美国运用了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使得资产证券化的整个过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一方面使得证券化的参与方以及监管机构对房贷信用风险的影响界面和影响深度的估计和监控变得十分困难。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涉及众多的参与方,给次贷借款人的利益保护带来了困难,使得借款人对自身的风险认识不足,以致风险在冥冥之中不断积累。影响全球流动性过剩4导致危机影响规模异常严重的原因则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全球经济的失衡、美元贬值、低息政策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使用则是全球流动性泛滥的主要原因。对于次级贷款市场而言,一般贷款机构出于谨慎考虑会采
7、取"惜贷"的原则。本来其贷款客户是资信等级较差的,但是在全球资金供给过剩的背景下,通过次贷证券化的手段让贷款机构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来源,而房价的持续上涨则让贷款机构忽视风险,肆意降低了贷款审核标准。贷款标准降低,贷款规模过度扩大,再经由证券市场传导给全世界投资美国次级贷款证券的投资者,最终演绎成为全球的潜在金融风险。资本"乱流"次贷危机会加大全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为了弥补亏损,缓解资本充足率压力,美国金融机构纷纷从全球市场抽回投资;同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也加大了对美国金融机构的投资力度,国际短
8、期资本的流动方向是从其他国家流入美国。美国金融机构为了重新盈利,以及美联储继续降息和美国经济持续疲软,将会导致国际短期资本从美国流向新兴市场国家进行套利,从而助涨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价格。全球性通胀 p>当前,无论是处于经济周期由高及低的发达国家,还是在经济周期持续上扬的新兴市场国家;无论是处于降息通道的美国,还是按兵不动的欧盟和日本,甚至在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