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ID:39544799

大小:36.0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05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_第1页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_第2页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_第3页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_第4页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一)文化的概念1、什么是文化?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辞海》、《辞源》中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对文化的论述。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文化”一词作为一

2、个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语经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出了很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

3、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本文认为文化是人化,也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活法,文化是人的生存样式。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按照一般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各种文

4、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中断,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世界同期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文化的核心精神中国的很多学者认为文化的核心是哲学,西方学者认为是宗教,哲学只是附庸。其实,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文化的核心既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方式。一个人、一个民族具有什么样的思维和行为的方式,才会创造什么样的文化。离开了人,就不会有文化,所以,人

5、才是文化的根基和核心所在。正因为如此,文化的核心精神是文化精神中占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要素,它构成一个时代或者民族最根本的生存方式,是一种根本活法,是一种时代魂和民族魂。(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生存智慧。在论及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上,有人认为是专制皇权文化,有人认为是史官文化,这在一定层面揭示了文化的反映性特点,其实专制皇权属于制度层面,而史官文化属于社会层面,都不是从纯文化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化。有一种提法,从《易经》中引出一个句子:“天地之大德曰生。”

6、于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生的文化。但是当问到中华民族何以生生不息的时候,它就无法解释了。要论及传统文化的核心本质,必须要回答中国何以千年强盛不衰,但为何遭受了百年屈辱的原因,这个原因,正是人们一直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把握不足,才造成的一种文化无意识,这种文化无意识造就了中国的千年辉煌,也正是因为这种文化无意识的无意识逆转,造成了中国的百年沉沦。这种文化就是所谓的“中和”文化,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和”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一、传统中国文化的历史地位传统中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民族精神的

7、精华,是华夏子孙特有的一种民族心理和民族。中和具有多元意义。执中致和是其基本意义。中和结构上不偏不倚,数量关系上无过不及,是指的一种最佳的比例结构和数量关系。而和则是由中而来的一种事物存在发展的最佳的功能状态。中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主要原因:1、中和是中华文化一以贯之、久远不歇的“道统”中和文化是儒释道的核心精神。无论儒家、道家或者佛教,其思想体系中核心观念或者范畴都是中和。儒家文化的精神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仁为前提的“中庸之道”、“中和”的境界上。中庸之道及中和精神一直是儒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某种哲理境界和审美

8、情趣;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可见孔子是把“中庸”作为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而提出的。荀子也说:“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道家中讲“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处世态度是:体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